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冲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关键之年。2019年学校工作总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及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1371”工作方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质量内涵发展为核心,以高水平新工科大学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工作落实为保障,全面落实市委巡视整改要求,重点聚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达标建设,着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创新科技创新体制,不断夯实“特色鲜明、西部一流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基础,以更加优异的成绩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巡视整改,全面从严管党治校
1.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健全落实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把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一步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课件的宣传、应用工作。坚持“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积极推动党员干部自主学习,着力提升“学习强国”活跃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扎实开展巡视整改。高度重视市委巡视反馈意见,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坚决做到细化责任抓整改、建立清单抓整改、持续深入抓整改,不折不扣、真改实改、全面整改。坚持把整改工作贯穿全年各项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切实解决好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体现巡视整改成效。
3.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党的政治领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着力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着力培育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准政治方向,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4.强化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工作研判,注重阵地管控,强化工作督查。突出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打造优秀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扩大外宣工作力度。做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活动,营造浓厚氛围、凝聚奋进力量,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
5.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德才标准,做好部分中层干部调整工作,进一步选优配强二级单位领导班子。修订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办法及考核办法,按照“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干部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加强干部培训培养,切实增强党性修养、理论修养。强化干部纪律教育和日常监督,加强干部政德建设,推进处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6.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落实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学院党组织会议,强化二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贯彻《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优化基层党支部设置,开展“党支部建设提升年”活动,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积极创建样板支部。抓好党务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队伍,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抓好“三会一课”,抓实支部主题党日,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推进党组织活动方式创新。抓好在青年学生、青年教师及留学归国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加强基层党建督查,做好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和基层党建考核工作。发挥党群服务中心作用,做好党内关怀帮扶,做好党务信息公开。
7.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集中整治。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化专项治理和作风督查,完成公车改革,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做实做细日常监督,积极探索校内巡察机制,加强对管党治党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真正让监督“长牙”“带电”。认真贯彻执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加强和改进监督执纪工作,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深化标本兼治,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以案四说”警示教育,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和内控机制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8.加强统战、群团和离退休工作。加强党委联系党外代表人士工作,成立学校欧美同学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与党同心”系列教育活动,扎实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推进落实群团组织改革建设,组织召开第三届三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推进落实学院二级教代会制度,健全落实学生代表大会工作制度,做好教代会(工会)、学代会提案督办工作,发挥群团参与民主管理监督等作用。做好离退休工作,加强离退休职工活动阵地建设,积极支持老协等开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对接落实专项扶贫攻坚任务。
二、坚持持续改革攻坚,不断推进综合改革纵深发展
9.做好体制机制改革顶层设计。制定实施《重庆理工大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综合改革的总线头,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内部治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完善“放管服”对接制度,创新内部管理体制,着力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重大瓶颈和根本难题。
10.扎实推进高水平新工科大学建设。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聚焦学科交融、专业交叉、产教融合、国际交流,加强师资队伍、研究团队、教学资源、质量评价等要素建设。大力推进两江人工智能学院、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等新型二级学院建设,积极探索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新体系,带动传统工科改造升级加速发展。
11.加快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出台《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梳理学校、学院责权利清单,提升学院内部管理能力,完善学院目标考核制度,凸显学院办学主体地位。转变机关职能部门管理服务方式,形成与学院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
12.推动落实两江校区功能定位。密切与两江新区合作,加快推进重庆两江人工智能学院项目建设,启动“两院一园一中心”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工程。立足长远,加快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转型改革。提升品质,加大两江国际学院中韩合作办学项目建设力度。调整完善两江校区运行机制,持续深化两江校区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两江校区办学环境。
13.集聚资源,全面推进环花溪校区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密切校地对接,强化落实问效,合力推进“一核一谷一带一园”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大力打造创新资源富集、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活力迸发、双创动力强劲的“双创”示范高地。
14.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围绕中心,定期专题研究改革发展重大事宜,定期听取教学单位工作汇报,专题研究解决教学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领导干部带头,重点围绕学校改革发展重点难点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学习借鉴运用先进经验。
三、聚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达标建设,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15.全力推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达标建设。深入实施学校《学科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18-2020)》,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持补齐短板、强化特色、突出优势,认真制定学校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实施方案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加强工作落实的问责问效,举全校之力切实做好人才队伍、科研经费、总经费保障等硬性指标的达标建设工作。
16.强化学科特色打造和特色学科建设。紧贴国家和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导支持各学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科特色。进一步推进“3+X”特色学科项目建设,重点加强市级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打造标志性学科建设成果。
17.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召开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大会,凸显学科建设龙头作用,制定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措施,建立和完善新增导师遴选、培训以及在岗导师考核等制度。持续做好迎接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建设准备工作。
18.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出台《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长效机制,构建符合学校办学目标定位、贴近契合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体系。以建设高水平新工科高校与重庆普通本科高校新型二级学院为契机,积极支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大力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工科的建设发展。
四、深入实施本科教育振兴计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9.进一步凝聚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共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市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总结,积极迎接审核评估复查准备。深入查找本科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落实改革发展目标任务举措,全面提升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能力。
20.扎实推进专业内涵发展。全力做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自评报告以及2020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申请工作。加强校级及以上各类专业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做好市场营销等6个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验收准备。积极组织申报市级及以上一流专业、特色专业,支持申报1-2个智能类新专业,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瞄准新经济、新产业,提升专业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适应度。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机制,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特色新兴工科,带动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实行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
21.认真组织制定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坚持OBE理念,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行业或国际认证标准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完成全校本科专业以及各类本科人才培养项目的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吸收前沿学术成果和行业技术成果,同步完成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研究制定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学分认定办法、素质拓展实践学分认定办法。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等多种形式协同育人,构建产业需要的、层次丰富的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开展新版方案配套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工程。改革体育教育,推进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注重美育教育,支持开设人文艺术选修课,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加强教材建设,开展校级规划教材评审及验收工作。
22.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建设,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广应用。开展校级和市级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申报工作,建立研究生企业工作站,规范研究生实习实践管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导师遴选、培训、考核制度,推进兼职博士生导师及联合培养博士生队伍建设工作。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支持学院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
23.加强课程建设,着力打造“金课”。加强课程资源建设,遴选第三批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着力打造优质线下线上精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真组织做好市级及以上精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申报工作。研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建设一批案例讨论和智慧教室。支持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组织开展骨干教师教学竞赛、第二届微课竞赛等。
24.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市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庆市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校级实验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的建设管理。强化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改善特色优势专业实验室条件。完善学科竞赛分级负责管理体制,大力支持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完善创新创业学院管理模式,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严把出口关,强化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监控和质量管理。
25.强化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做好日常教学安排与学籍管理、教材选用、考试管理、毕业与授位资格审查等工作。认真做好与高职对口贯通“3+2”、中职对口贯通“3+4”人才培养工作对接、“专升本”管理。完成本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做好校级及以上教研教改项目申报与评审、结题及成果的推广应用,组织开展校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
26.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持续改进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组织方式,推进教学听评课与学生评教信息系统建设,实施专项性专业评估,分步制定教学工作各环节质量标准。严格落实全员听课制度、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基本制度,不断强化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团作用,注重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结果的有效运用。
27.积极顺应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制定深化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以及落实细则,深入推进“5个100”招生宣传工程,加强生源基地的建设和维护,加强招生专业化师资队伍培训力度,加强招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平台,探索建立招生宣传效果评估体系。积极开展本科生、研究生夏令营等活动,提高生源质量。
28.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落实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意见,制定出台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奖励办法。推进“百千万”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就业市场建设,拓展就业基地,注重就业指导,尽力服务学生多元化就业需求,提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做好就业质量评估。
五、紧扣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不断提升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9.不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科学技术研究院建设,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工作组织形式。召开科技工作大会,着力打破制约科技创新的机制体制障碍,优化形成新的科研管理模式,营造更为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和统计办法,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改革创新科技人员激励评价机制,出台一系列激发科技人才活力、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制度,不断健全完善科研激励评价体系。
30.持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科学技术研究院统筹管理机制。成立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力开展国防项目研究和军民两用成果转化。加强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建设,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与控制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扎实推进与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联建两江人工智能国际研究院、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联建车路协同研究院、与美国普渡大学联建主动安全研究院等。加强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内涵建设,重点推进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建设,促进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提档升级进入国家级序列。加强智库研究院、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以及省级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建设。鼓励支持学院与企业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加强学术平台建设,提档升级学校主办期刊,策划组织第三届亚洲人工智能大会,支持期刊社转型发展,探索公司化运作新模式。
31.着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改革科研创新团队激励评价机制,激发科研团队组建的内生动力,不断强化国家级、市级、校级等各级各类科研团队力量,打造更多创新能力突出的有效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联合组建科研团队,并肩解决行业、企业的重大、重点、关键技术难题。探索建立专职科研团队管理新机制,打造直属科学技术研究院的高水平专职科研团队,深入开展国家、区域产业发展亟需的技术研发和制度创新研究。
32.实施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行动。改革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机制,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人文社科科研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强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大力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智库建设等,不断增强和提升人文社会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3.加快推进成果培育与转化。实施重大成果培育计划,做好2019年国家“两金”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策划工作,争取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高层次项目和重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实施育种计划,支持培育一批处于研发初期的应用型研究。加大对高被引论文、国际发明专利等高水平成果的激励力度。以建设国家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契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强国家级、市级众创空间建设,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全面贴近支撑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34.积极开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研究。对接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中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快速响应小组,积极承接重要国防科技研究项目和军民两用技术项目,大力促进军民两用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与九龙坡区、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的合作,加快推进重庆市高新区军民融合创新园区建设。
六、落实人才优先战略,开创队伍建设新局面
35.持续加强队伍引进与培养。大力引进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海内外优秀博士、海内外优秀在职高校教师和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应用型人才,确保2019年引进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100人左右。瞄准学科紧缺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杰出团队等,力争领军型人才及团队引进取得新突破。深化校企融合,吸引汇聚大批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坚持外引内培,扩充专职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和专职组织员队伍,充实补缺职员队伍。加大优秀中青年人才支持培育力度,力争新增各级各类骨干人才50名。实施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教师工程与创新能力提升等专项培训计划,全年选送至少100名优秀骨干教师外出研修学习。
36.健全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教师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分别制定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教师考核标准,确保广大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立德树人的激情和活力。健全职员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服务教学科研的效果和质量,充分调动广大职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7.改进职称、职务晋升机制。全面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修订完善职称评审管理办法和职称申报评审条件。建立教师分类评审制度,实施代表成果鉴定和教授、副教授职称预约申报制度,把教学效果及评价作为教师系列职称申报的必要条件。坚持辅导员、组织员“双线”晋升制度,辅导员职称评审单列指标、单设条件、单独评审。改革完善非领导职员晋升机制,打破论资排辈,注重实绩评价,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38.完善人事激励制度。强化二级单位考核绩效分配的指导管理,确保新一轮绩效工资改革平稳实施,切实发挥绩效工资正向激励作用。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奖励办法,突出发挥奖励先进、树立榜样的积极作用。
39.加强和规范编外人员管理。坚持宏观管理、总量控制,从严管控编外用工人数,将编外人员纳入用工编制总量。健全编外人员职称评审、岗位竞聘、工资调整等管理机制,畅通晋职晋级通道,增强编外人员归属感、认同感。
40. 扎实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教育。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崇尚师道尊严、弘扬高尚师德,不断强化师德底线意识、红线意识。修订《重庆理工大学师德考评办法》,坚持师德师风一票否决,严格师德考核结果运用。
七、坚持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41.深化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做好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评估,力争新增中外合作办学硕士研究生项目1项。强化与国外合作院校的深度合作,深化校、院两级多维度、深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推动学院、系科、专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支持二级单位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
42.大力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修订教师公派出国留学管理办法,鼓励学院制定教师出国进修计划,积极支持教师申报国家及地方各类公派出国项目,力争申报人数及被录取人数创新高。做好“海外引智”工作,加大高水平专家聘请力度,做好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2个创新科研团队的引进。
43.进一步推进学生国际化。聚焦学校高水平新工科高校建设,积极拓展并创新与海外友好学校招生合作,扩大硕士研究生和短期外国留学生规模,新招收不少于80名来华留学生。加大对学生出国(境)访学、研修的支持力度,选派不少于140名优秀学生出国交流。加强留学生管理,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44. 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因公出国(境)各项规定,全面执行因公临时出国(境)团长负责制,完善跟踪管理制度,加强行前教育与回国后的回访及工作汇报,坚决防范和杜绝各类风险。
八、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造高品质校园育人环境
45.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学校贯彻实施意见,对照“固本强基”“队伍建设”“思想引领”“文化铸魂”四项工程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补齐短板,夯实思想政治工作基础,着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新格局,加大力度培育思政课领军人才、思政工作中青年骨干和网络教育名师。推进落实《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围绕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凸显主渠道作用发挥,提升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创新网络思政,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网络文明素养,遵守网络行为规范。
46.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加强学生管理和辅导员建设系列制度的宣传落实,切实发挥制度实效。畅通辅导员发展渠道,做好补充选聘工作,做好两江校区辅导员选派工作。加强队伍培训与管理,做好“辅导员工作室”“择优资助计划”和“精品项目”培育,着力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加强学生综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学生奖助勤贷补体系,有效整合学工系统工作力量,推进学生分类管理。进一步健全全员参与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和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建好花溪校区10个园区辅导员工作站,发挥好学生社区和学生活动中心育人功能。扎实开展学生主题教育,做好新生适应性教育和养成教育,推进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注重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发挥团校作用,打造“青马”工程亮点特色。积极发挥研究生导师作用,用优秀师德照亮学生的未来。
4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协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坚定师生文化自信。加强学校精神文化、专业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大力弘扬“重理工精神”。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改造完善校史馆,建设好师生成果展览馆,举办好“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活动、十佳大学生评选、新年文艺晚会等活动。加强跨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区文化衔接融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各种文体竞赛,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48.筹备建校80周年庆祝活动。成立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传承校史、口述档案”活动,深度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宝藏,弘扬传承优良校风。召开校友会、基金会换届大会,进一步完善校友工作管理机制体制。积极整合校友资源支持母校发展。
九、强化服务保障,着力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
49.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以方便师生为目的,改革制度、优化流程、净化环境,科学管理,规范服务,严肃工作纪律,树立优良作风,提高工作效能。狠抓工作落实,推行挂牌服务,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积极推进工作标准化,推进信息公开工作,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不良机关作风。
50.进一步加强内控建设。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规范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建立无形资产台账。完善升级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分散采购、集中采购与“网上超市”“行采家”接轨。进一步完善内审机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推进校办企业转型发展、改制试点工作。
51.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抓手,提高我校信息化服务能力,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和管理,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力度,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启动花溪、两江校区无线网络改造及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内控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完成研究生院、教务处信息化平台建设,可视化平台建设,智慧校园“一卡通”平台建设及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质量,确保网络信息安全。进一步发挥公共资源服务功能,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推广落实数字档案馆运用,全面开展网上查阅与现场自助查阅服务,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52.强化校园安全稳定。强化法制安全教育,加强对课堂、论坛、讲座等阵地监管和建设,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落实安全稳定值班制,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加强校园交通安全及周边环境整治,做好应急突发事件处置。加强保密工作,落实归口管理,做好迎接第三轮军工保密资格审查认定复查工作,确保顺利通过。畅通信访途径,保障合理合法诉求,全力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为学校发展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53.提升发展保障力度,办好民生实事。建设两江校区二期工程。完成花溪校区校前区文化广场改造,中山图书馆外墙改造。启动花溪校区实验大楼建设。推进杨家坪校区危旧房改造。建设两江校区室外文化活动场地。扩建体育活动场地,搬迁快递投放点。加强校园特色景观打造,配合建设奶姆山片区智谷公园,推进生态理工建设。优化调整办公、科研、实验用房资源配置。提升学生食堂和教工食堂服务保障质量,确保食品安全卫生。制定落实工会会员福利管理办法。做好师生医疗服务及健康教育工作,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建设节约型校园。
54.健全督查问责工作机制。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强化年度目标任务工作督查落实,加强专题会议工作落实检查,建立健全日常督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的常态化督查工作机制,严肃工作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