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栏目

重庆理工大学2024年工作要点

  • 时间:2024-02-20
  • 作者:党政办
  • 点击:
  • 来源:

重庆理工大学2024年工作要点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一年,也是学校阔步创业新征程起跑之年。2024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精神,着眼于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宏伟蓝图,着眼于实现建校百年远景目标,进一步落实“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按照“一深化、两攻坚、三重点”思路统筹谋划推进全年工作,即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国防兵工两大办学特色打造,打好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建设两个攻坚战,重点抓好重庆实验室筹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三项任务,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善作善成,奋力书写创业新征程上高质量快速发展新篇章。

一、突出党建统领,筑牢事业发展根基

1.抓好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学习成果的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用力,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推广运用有效做法,推动建立常态长效机制。发挥好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引领示范效应,常态化开展对二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列席旁听。抓好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发挥好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作用,进一步构建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积极开展理论研究阐释的浓厚氛围。

2.强化政治建设。落实好“第一议题”制度,第一时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各领域各环节。全力打造具备适应和引领现代化能力的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全面提升全校各级党组织领导力组织力。健全抓党建带全局工作体系,贯彻落实市委党建统领“885”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学校“八张高分报表”目标管理机制、“八张问题清单”问题管控机制和“五项机制”。健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制,以“一把手”为重点实施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提升行动。严格执行党章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研究制定政治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常态化开展班子政治生态分析研判。

3.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进“四个课堂联动”的大思政课建设。抓好宣传文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前瞻性策划,围绕大思政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人才队伍建设、清廉文化、法治校园建设等做好对外对内宣传,提升覆盖面和影响力,用好“报、网、微、端、屏”全媒体资源。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全校师生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全新升级“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建设在重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红岩精神学习宣传阵地。推进具有重理工辨识度的校园文化建设,按照“一轴、两翼、多点”的总体布局规划打造体现重理工精神、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的校园文化景观。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打造体系合理、反应快速、应对有力的网络评论员工作队伍,推进构建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的舆情工作格局。

4.提升基层组织体系整体效能。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组织工作现代化。严密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落实学院党组织在重大事项中的政治把关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组织开展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落实市委教育工委激发高校党组织书记创造性张力三项机制,健全基层党组织书记常态化长效化培训机制,强化基层党务干部素质能力提升。构建党建“双创”三级培育体系,加强优秀基层党组织的培育和创建,推进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持续打造基层党建品牌。制定党员教育培训五年规划,全链条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探索“智慧党建”信息化平台建设,赋能党建提质增效。

5.打造适应引领现代化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健全全方位分析岗位、全口径筛查干部、全要素比选择优机制。常态化开展班子匹配度分析和整体功能研判,实施二级单位“一把手”选任储备计划,开展专业型干部选配行动,加强干部制度性交流,推动二级单位领导班子运行优化。分层分类抓好干部培训,举办暑期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提升研修班,高质量办好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提升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实施优秀年轻干部递进培养计划,拓宽年轻干部在实践实干中锻炼成长渠道,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一步加强对“一把手”、年轻干部和学校人、财、物等权力运行相对集中领域干部监督措施,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大对干部的人文关怀。

6.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聚焦“两个维护”深化政治监督,着力推动政治监督走深走实,持续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持之以恒净化政治生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反“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深化党的纪律建设,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组织开展集中性纪律教育。持续深入开展“一个重点三个专项”和“一个集中整治”。进一步发挥巡察“利剑”作用,统筹推进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健全完善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工作机制。以“六强五廉五风”为重点,系统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形成以点带面、全域推进良好态势。突出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纪检监察队伍。

7.凝聚统战群团最大合力。持续推进统战工作“携手新征程 同心谱新篇”六大专项行动,打造“士继同心”统战工作品牌,着力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持续做好建言咨政工作,筹备成立重庆理工大学侨联会。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教职工广泛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积极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持续推动“青春铸魂、青春汇聚、青春赋能、青春建功”四大工程,深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创新社会实践工作模式,推进共青团立体育人体系建设。做好离退休干部职工服务保障工作,切实发挥其在促进学校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二、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8.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进“一院一品”大思政育人品牌项目和马院与专业学院“一对一”结对共建课程思政专项建设,打造具有重理工辨识度的思政工作品牌。深入推进“1314”学生工作育人体系落实落地,打造“士继先锋”“士继菁英”等育人品牌,探索实施“五育并举”体系下发展性资助育人项目和大数据背景下隐性资助模式。增强网络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智慧学工”平台落地及其运用,持续优化“1+1+N+X”党建引领社区育人模式,推动心理育人走深走实、创新发展。

9.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扎实做好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线上线下各项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切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紧扣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计划,按照“学校-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五位一体工作思路,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以“四新”为引领,大力推进学校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发展,启动中西部高等研究院建设,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突破跃升。制定高质量专业建设方案,建立一流专业建设年度自查汇报机制。做好物联网等专业认证专家联合进校、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自评估报告提交以及新一轮认证申请工作。推进高质量本科课程建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学科交叉、多元化评价改革”示范性课程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校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探索打造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强化虚拟教研室建设示范引领,促进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

10.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完成2024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开展研究生教学成果奖遴选和培育工作。持续落实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组织实施第三批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推动“学校+基地”学科竞赛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研究生创新创业和学术文化品牌活动建设,多维度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

11.做好留学生和继续教育工作。加强留学生招生宣传,打造“讲好重理工故事”系列讲座,增强学校对留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打造“留学重理工”品牌专业1个,校级来华留学教育品牌课程6至9门,力争新增市级来华留学教育品牌课程1至3门、重庆市政府来华留学市长奖学金丝路项目1至2项。深化继续教育综合改革,落实“归口管理、管办分离”办学体制,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及办学实施单位责权利,规范继续教育对外合作,集聚优质继续教育资源,促进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教育、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统筹协调发展。

12.抓好招生就业工作。夯实学院招生宣传主体地位,健全“全员参与、师生联动”的招生宣传工作体系。拓展“微平台”宣传覆盖面,强化优质生源基地联动和拓展,办好“616与理有约”系列招生宣传活动。科学编制本科投放招生计划,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规范有序做好招生录取各项工作。深入推进访企拓岗,大力拓展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加强毕业生就业观念引导和困难群体就业帮扶,进一步提升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指导服务质量。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加强就业评估、统计、反馈机制建设,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三、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13.打好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攻坚战。落实教育部和重庆市相关要求,以《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2022年)》为准绳,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聚焦重庆“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按照“急需、特色、前沿”的原则,出台《重庆理工大学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开展2024年学校目录外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自主设置工作,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提升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度。

14.提升学科建设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协同联动,做好新一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申报工作。对标一流建设标准,出台《重庆理工大学学科跃升行动实施方案》,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高水平、可持续学科发展模式。开展学位授权点周期性核验工作,全面评估建设总体水平和阶段性进展,加大过程管控,构建完善的学位授权审核体系和学位授权点质量保证体系。

四、建强师资队伍,夯实长远发展基石

15.强化思政引领和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贯彻落实全市高校人才工作座谈会精神工作方案。大力推进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与业务能力培养相融合。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教育,做好第40个教师节宣传庆祝活动,强化优秀教师选树宣传,组织做好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和师德先进个人首次评选工作。

16.加速推进引才聚智。深入推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建设海外引才工作站,力争建立1至2个“海外引才基地”,重点开展“一行动一计划”引才工作,优化调整学校引进人才待遇及首聘期任务方案。发挥事业编制余量的激励作用,积极探索“双轨制”聘用模式,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用机制推行高层次人才市场化薪酬制度。

17.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注重人才梯队建设,配齐建强青年人才成长“顾问团”,建立青年专家工作室。实施高水平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力争国家级人才取得新突破。逐步构建创新团队建设体制机制,对应设置学科专业负责人团队、研究生导师团队、教育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团队等5大人才团队,积极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建设大平台,产出大成果。

18.提升师资队伍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岗位聘用管理机制,优化调整教职工考核评价体系。深化职称申报评审制度改革,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出台“1+X”职称评审制度体系、引进高层次人才职称认定办法。推进人才服务全生命周期“一件事”试点改革工作,逐步建立全过程人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人事档案数字化系统,促进人才服务整体智治。

五、跃升科研能级,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19.推动科研范式变革。深入落实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大力倡导“学术化生存、研究式工作”,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以“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服务化、服务人性化”为工作准则,系统推进“国内国际双轮驱动”的有组织科研范式改革。制定实施《重庆理工大学科研创新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着力建设“战略目标+重点领域+重大平台+高端人才+重大成果+创新生态”科研创新体系,强化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一体化顶层设计,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深度融合。

20.聚力筹建重庆实验室。按照市委主要领导调研学校纳米时栅成果转化基地的指示及市委督查室跟踪督办事项要求,配合市科技局等部门,全力建好重庆实验室,并重点围绕量子位移传感理论与技术、多参数多自由度位移测量新方法等研究方向,整合全国精密测量技术优势创新资源,在极限精度上取得更大突破,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国之重器。

21.强化科研平台支撑能力。健全完善科研平台管理机制,建立省部级科研平台有组织建设管理机制和科研平台“产业—学科—团队—骨干”组织化支撑图谱,提升平台服务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能力。实施重庆市重大创新平台能力提升项目,推动超精密计量山洞实验室建设,做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筹建工作,努力实现高能级平台新突破。创办《智能电动车辆》(英文刊)、《几何与拓扑应用学报》(英文刊),力争《机电液工程学报》(英文刊)被EI及SCIE收录,开展《动力学、监测与诊断学报》(英文刊)EI、Scopus及 DOAJ 申请工作。

22.推动科研项目和成果提质增量。深入开展国家两金项目“点—线—面”一体化定点培育指导,全力申报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等项目,全面加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思政专项等申报组织。主动谋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组织推进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组织申报,全力推动市科技局、市教委、市社科联等计划项目申报组织。建立科研成果分类培育机制、科研成果申报精准组织机制、国家级科研成果奖长周期培育机制、高价值专利申报评估机制和以运用为导向的高价值专利分类培育机制,有组织引导单一核心成果向成果群迭代。持续拓展外部资源,加大与区域发展需求对接,建立报奖支持机制。

23.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畅通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建立产学研合作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为产学研合作决策提供咨询建议。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及工程训练与经管实验中心设立概念验证中心,为实验室阶段的科技成果提供验证分析服务。加强孵化载体建设,与相关区县联合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探索开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常态化开展成果发现、挖掘、策划和转化服务,构建市场化的科技成果对接体系。建立“先用后转”成果池,积极探索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企业使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低于20项。

24.提升国防科技创新实力。发挥重庆市军民融合专家委员会秘书处作用,用好重庆市国防科技工业协会创新联盟,拓展国防科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渠道,加强与军工企业协同创新力度,有组织推进与军工企业项目联合申报。推进先进技术装备预研培育计划,力争突破“173”基础加强计划重大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可展示、可应用的国防科研预研成果。进一步密切与B8协同创新联盟及其成员单位的合作,巩固与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策划组织B8协同创新联盟科研处长联席会议,建立学校国防科技创新专家库,打造“中山讲堂·国防科技前沿讲堂”系列品牌活动。

25.推动人文社科繁荣发展。稳步实施人文社科繁荣计划,按照“揭榜挂帅”方式,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专项计划。加快推进智库矩阵建设,持续实施研究阐释专项,产出一批高水平资政成果,全面发出“重理工声音”。实施学术精品打造专项计划,资助一批优秀学术著作,建立与国家社科、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等联动申报机制。实施学术交流促进专项计划,打造“中山讲堂·人文社科论坛”系列活动,持续浓厚人文社科研究氛围。

六、拓展办学格局,汇聚事业发展动能

26.加大中外合作办学力度。实施《教育对外开放行动计划(2024年-2027年)》,对接马来西亚、英国等国家的高校,持续拓展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制定《重庆理工大学中外合作项目管理办法》。持续推进“一院一校”行动计划,推动二级学院与国(境)外高校建立师生交流合作项目落地,促成与10所国(境)外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质性交流合作。

27.推动师生国际化进程。深入推进国际化师资培养与储备计划,推动各学院建立青年教师国际化建设规划,持续开展《重庆理工大学教师赴国(境)外访学交流专项》,力争选派10名教师出国(境)访学。实施学生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完善学生海外访学全过程管理机制,形成重理工学生海外访学服务网络,提升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

28.提升国内合作实效。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强化与两江新区、高新区、巴南区、九龙坡区等区县的深度合作,加强与各类协会、商会的合作。探索与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在联合技术攻关等方面建立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紧密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的合作关系。加强与在渝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务实推动附属中心医院建设发展,提升医工融合实效。做好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工作,持续完善校友工作组织架构,高质量做好校友各项活动,加强校友信息化平台建设。

七、强化管理服务,提升内部治理水平

29.扎实推进依法治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巩固重庆市新时代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成果,做好复检迎检工作。加强合章性、合规性、合法性审查,充分发挥学校法律顾问作用,促进以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整体提升学校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能力和水平。

30.以数字化赋能内部治理。推广运行5G校园网融合平台,推动“畅学重理工”一体化教学平台项目建设,推进智慧学工平台进一步迭代升级。构建“一件事”场景,形成全校核心业务网上办、掌上办、一件事一次办。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持续完善人财物配置制度流程,提升教学、科研、财务、审计、档案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化、智慧化能力水平,促进各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有机融合。深入推进校属企业政企分离改革攻坚,全面落实保留企业统一监管要求,依法稳妥处置校属企业遗留问题。扎实完成市教委对学校2022年度财务审计反馈问题整改任务。

31.打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建设攻坚战。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完成两江人工智能项目基本建设,持续推进花溪智能科技创新基地项目建设,做好教育强国项目申报立项工作,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32.积极办好民生实事。贯彻落实好重庆市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新政策,积极推进与学校附属中心医院的医校合作项目,做好教职工健康体检工作。推进绿色低碳校园建设,开展建成区景观文化升级改造,推进花溪校区二三组团旁休读点和梅家山特色景观打造。进一步完善数字资源体系建设,完成两江校区新馆一期建设,优化中山图书馆育人环境。开展全校“美白”工程,全面整修建筑楼宇内墙面项目。用好“接诉即办”服务平台,及时高效回应师生诉求问题。

33.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强化教育培训,优化安全管理,夯实应急能力,确保校园平安稳定。持续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扎实做好国家安全、治安、消防、交通、反诈、实验室安全、食品安全、在建工程安全等工作。落实学校信访工作实施办法,完善校内信访案件转办机制,持续畅通师生反馈意见渠道。开展保密安全隐患大检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扎实做好保密工作,筑牢校园安全保密防线。

34.持续助力乡村振兴。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坚决扛起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密切联系市住建委帮扶集团和市教委帮扶集团,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特色,携手奉节县和巴南区政府打造“对口帮扶+校村联建”创新模式,在乡村振兴中贡献重理工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