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栏目

重庆理工大学2020年工作要点

  • 时间:2020-02-29
  • 作者:
  • 点击:
  • 来源:

重庆理工大学2020年工作要点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学校冲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谋划“十四五”的重要一年。2020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委教育工委的工作要求,深入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1371”总体思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双一流”建设主线,以高水平新工科大学建设、博士授予单位建设、强化党建与思想政治引领、庆祝建校80周年为重点,持之以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集中力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做实对外合作交流、提升党组织组织力,着力推进基建重点项目、办好民生实事、提升内部治理水平,在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上下足功夫,奋力实现博士授权单位建设目标,团结拼搏、奋力争先,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献礼学校80周年华诞。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党

1.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坚定政治立场,贯彻政治路线,提高政治站位,严明政治纪律,严肃政治生活,弘扬政治文化,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贯彻执行《中共重庆理工大学委员会关于营造学校良好政治生态的实施办法》。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高政治能力,强化政治担当,加强政治领导,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切实履行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

2.持续推进市委巡视整改。坚持强化整改责任和整改时限,持续推进市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任务落实,重点推进校办企业改制试点和基建工程招投标整改等工作,确保巡视整改全面完成、取得实效。深化、巩固和拓展巡视整改成果,完善和运用好巡视整改过程中形成的系列经验,建立长效机制,做到制度规范、执行有力、不留死角。

3.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不懈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党的建设永恒课题和党员干部终身课题,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推进主题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推动“8+1”专项整改落地见效。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高校思政课最核心的任务,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进头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学生。

4.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舆情监测体系和应急处置预案,抓好国际交流、网络新媒体、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学生社团等重点领域和青年教师、留学归国人员和少数民族学生等重点群体的意识形态工作。切实加强教材和讲台管理,进一步规范和严格讲座、报告、论坛等各类阵地管控。

5.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坚持抓基层打基础,落实党建工作考核,按照“五个到位”标准建设二级党组织。深化“党支部建设提升年”活动成果,强化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确保做到“七个有力”。坚持典型引路,推动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建设,提升先进典型的号召力和辐射力。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落实《关于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二级党组织书记、党支部书记等党务干部的常态化培训。推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实现全覆盖。选优配强专职组织员。

6.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统筹做好2020年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增强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功能。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满怀热情关心关爱干部,确保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健康运行。分层分类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积极选派干部外出挂职锻炼,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做好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7.强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推动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实施意见,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持续深化“三转”,抓住“关键少数”,以张新益、熊利明案为警鉴,持续深化“以案四说”警示教育,推动“以案四改”落地见效;围绕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有效机制,扎牢制度的笼子,强化制度的执行;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全面强化执纪问责,依纪依规做好问题线索核查工作,集中整治师生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8.做好统战群团和离退休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重大部署决策和市委工作要求,紧扣凝聚人心,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大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召开三届四次教代会,强化提案办理实效,提高教代会(工会)代表参与民主管理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健康、和谐、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活动。加强对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领导,深化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改革,召开第二次学生代表大会;深化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加强共青团全媒体建设。认真做好离退休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积极支持老协等开展工作。

二、突出强化“五育并举”,大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9.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科建设,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攻坚行动”,打造1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五育”工作体系,形成价值塑造、党团建设、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文化浸润、美育劳育、社会实践和日常管理贯通协同的育人工作格局。持续改进学风,广泛实施朋辈帮扶计划,打造思想政治工作亮点品牌。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配齐配强两支队伍,组织开展好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和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开展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项目培育。

10.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深入落实《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认真实施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扎实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加强对国家“双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建设指导;持续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及其他国际专业认证工作,力争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获得通过、4个以上专业申请获得受理的历史性突破;加强专业动态调整,引导专业分类发展,继续推进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国际化专业项目建设。制定一流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成20门左右在线开放课程,力争实现国家级一流课程零的突破;举办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微课大赛;修订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严格教材选用与规划建设;提升智能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程度和水平,建成本科教学管理服务平台,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加强省级及以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与管理,确保每个专业建有3个以上成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大教学质量监控,优化教学听评课与学生评教信息系统功能,注重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结果的有效运用。

11.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注重科教融合,加大支持研究生海外访学,促进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强化产教融合,探索建立产业导师特设岗位,支持导师到企业定期实践锻炼,推动向企业购买技术课程和实训教学服务,推进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试点建立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研究生实训基地,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召开学校研究生教育大会,巩固并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试点成果,完成202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建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预防惩戒制度,健全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

12.提升管理服务育人水平。完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机制,落实分类管理,强化自我管理。加强学生社区管理调研,制定实施相关改革方案。健全安全网格化防范工作体系,推进学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网络舆情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好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必修课教师三支队伍,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全面落实资助政策,加强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工作。推进学生社区建设,做好大物业外包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推进工作。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评价考核体系。

13.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加强新闻宣传,凝聚激发爱校荣校精神力量。扩大对外宣传,增强学校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推进精神文明校园创建工作,落实与红岩联线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育人功能。打造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月、青年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精品,推进园区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党团组织、主题教育、学风建设、安全稳定、规章制度和解惑帮困进园区、进班级、进社团等活动。改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方式,突出实践育人成果。积极开展文体艺术和学术活动,打造知名学术品牌。

14.扎实做好招生就业工作。深化新高考应对举措,科学编制招生计划,加强招生宣传,多措并举优化生源结构,提升生源质量。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探索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招生计划划拨和人才培养新机制,积极稳妥做好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录取组织工作。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丰富就业指导和服务活动载体,建立常态化就业基地调研走访制度,加强就业指导,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确保年度就业目标圆满达成。

三、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实现学科科研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15.全力推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工作。精准施策,继续补齐短板,着力强化特色、突出优势,以博士单位建设引领学科建设与发展;对标对表各项申报指标,扎实做好后期申报各项工作,举全校之力、集全校之智全力进行最后冲刺。

16.聚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围绕国家和重庆市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实施学科对接产业行动计划、学科建设三年实施方案和学科建设实施意见,以加快一流学科和市级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以高水平新工科大学建设项目为牵引,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凝炼学科特色,利用新工科建设、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引领带动各学科实现转型升级,打造更加契合行业产业发展、更加具备比较优势的交叉融合学科集群。

17.全力准备第五轮学科评估。坚持补短板、强特色、扬优势,大力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水平提档升级,力争较上一轮在上榜学科数量、评估等级上有所增加和提高。制定出台《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实施办法》,做好光学工程等4个学术学位授权点和应用统计等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

18.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研院研究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完善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工作组织形式。改革创新科技人员激励考核评价机制,实施科研团队培育计划,通过“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等模式,打造更多创新能力突出的有效科研团队。启动实施后补助方式的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科创领军人才或青年科创人才培育计划,打造一批专职科研人员。实施高层次科技成果奖培育计划和行业奖推进计划,整合力量策划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力争国家三大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以上奖励取得新突破。探索建立重大科研项目专利导航工作机制,优化专利、论文等科研成果的培育政策,积极引导科学研究面向市场、服务发展。

19.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推进教育部工程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精密测量等领域开展科研平台提档升级,做好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建设验收工作。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汽车、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和“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军民融合战略等热点领域布局建设新平台1至2个,与企业合作打造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平台1至2个。实施人文社科振兴计划,推进智库建设,重点打造好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增强和提升人文社会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做好各级各类项目组织申报工作,加强二级单位和专家团队策划论证力度,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有明显增长。建设一流学术期刊,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搭建高水平学研政产合作交流平台。

20.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强化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加强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积极开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合作,主动对接市委军民融合办公室、兵科院、国防科技创新快响小组,加强军工体系认证工作,联合兵装、兵工集团等,积极承接重要国防科研项目和军民两用技术项目,促进军民两用成果转移转化。加强校企联合科研,强化国家级、市级众创空间建设,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项以上。参加科技资源精准对接活动,着力解决地区及企业技术难题。

四、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21.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贯彻落实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精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深化师德师风综合治理,不断强化师德底线意识、红线意识,全面提升师德师风。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完善对新进教师、高层次人才、各类人才计划推荐人选等人员的政治把关和思想道德品质考察机制。落实好学校师德考核办法,坚持师德师风一票否决,严格师德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健全教师荣誉评选表彰和奖励机制。组建“优秀教职工宣讲团”,开展师德师风宣讲、教学经验交流。

22.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内部机构设置,实施分类考核评价改革,完善人事奖惩激励制度,稳妥做好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修订工作,加强对二级单位考核绩效分配的指导管理,切实发挥绩效工资正向激励作用。深化职称(务)评审制度改革,强化教师教学效果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在职称评定中的运用力度,健全辅导员、专职组织员“双线”晋升和非领导职员晋升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编外人员人事管理机制。

23.大力实施“理工英才”计划。优化人才成长和用人环境,建立人才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出台《关于促进人才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高端人才引育和创新团队建设,增强人才引进与学科发展的匹配度和支撑度,新增省部级及以上人才不少于20名。做好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申报,大力引进10名以上海外高端人才。积极储备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力争引进优秀青年教师60人以上。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共建共享高水平聘任制教师200人以上。配齐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辅导员队伍、专职组织员队伍、纪检监察队伍,充实补缺职员队伍。实施教师全员轮训计划,提升教师“三种”经历锻炼、教学技能培训、海外进修访学比例。

五、巩固扩大开放办学成果,拓深国际国内协同合作新维度

24.持续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实施重点学科海外合作计划,着力新增海外关键合作伙伴5至6个,新建学生海外交流交换基地1至2个,派出学生不低于100人次。深化与韩国科学技术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普渡大学等的合作交流,认真做好中韩合作办学项目。加强留学生招生,力争年度招生80人,其中学历生比例不低于45%;规范留学生教学管理,建设全英文专业和课程;进一步改革完善留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制定各学院教师出国进修计划,实施英语教师海外轮训计划,做好国家及地方各类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申报,力争各类公派出国留学教师30人以上。加强外专外教聘任及管理。

25.大力集聚国内办学资源。联合两江新区加快两江人工智能学院项目建设;与巴南区合力推进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项目,积极共建先进技术创新中心,协作打造国际生物城,积极探索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合作;推进常熟汽车与智能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建设。推进与中国通用集团、广汽集团、清华紫光等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进成立微电子学院等。强化与“B8协同创新联盟”成员和国内重点高校间的创新合作,探索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科研、人才培养合作。

六、强化管理服务保障支撑,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26.大力提高内部管理效能。启动谋划编制学校“十四五”规划及各专项子规划。落实《大学章程》,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承接“放管服”改革配套制度建设,成立理事会,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持续深化校院两级管理,健全考核激励和惩处问责机制,完善落实二级单位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制度,试点开展年度要点执行情况通报制度。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完善内审机制,优化财务、国资等管理流程。严格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资金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国有资产清查,进一步完善仪器设备共享体系,推进公用房动态化管理、有偿使用。进一步规范采购与招投标管理。推动落实两江校区功能定位,适时调整两江校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强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转型改革。开展重点工作督查督办,做好信息公开。

27.完善办学条件。推进两江校区二期工程、两江人工智能学院项目、两江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两江校区图书馆、花溪校区实验大楼等建设工程,有效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做精做细做实EPC建设模式,严格落实工程项目的质量监控、进度管理和风险管控。加强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推进校园网络改造,加快智慧教室和智慧校园建设,配置多媒体教室和案例讨论室,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融合创新,提升图书文献和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开展标准化考场升级改造,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考试安全防护体系。改造食堂设施,提升餐饮服务质量。

28.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完善校园风险防控机制,健全责任体系,完善工作制度,强化情报信息研判和报送,进一步提高校园防恐反恐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消防、交通安全管理和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实验室安全硬件建设,及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加强保密工作,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落实军工保密归口管理。做好信访工作,及时办理师生来信来访事宜。

29.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对口支援工作。严格按照中央及市委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要求,坚持内外结合,切实把对口帮扶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落实落地。发挥高校人才、科技优势,强化“智”“志”双扶,突出帮扶重点,加大帮扶力度,精准帮扶策略,全面落实各项帮扶任务,为克服疫情阻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更大力量。加强对驻村扶贫干部的后援力量,给政策、鼓干劲、强保障,支持他们全力以赴带领贫困乡村改变落后面貌。

30.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举措,落实主体责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各项工作,坚决守护校园师生平安。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事业发展,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七、精心组织80周年校庆,汇聚襄助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劲力量

31.组织开展庆祝建校80周年系列活动。以“不忘初心、聚力发展、争创一流”为主题,坚持“隆重热烈、内涵丰富、务实简朴”的工作原则,深入开展文化校庆、学术校庆、校友校庆、开放协同校庆系列活动,全面总结 80 年办学经验,弘扬办学精神,展示办学成就,汇聚办学力量,以庆聚力、以庆促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