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
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报告说明
根据教育部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相关要求,学校编制和正式发布《重庆理工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来源于重庆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系统。初次就业率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18年8 月31 日,年终就业率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18 年12 月20日。使用数据主要涉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就业率、就业状况等方面;
二是来源于第三方调查(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调研数据。调查面向全校2018届毕业生,自2018 年6 月17 日至2018年12 月11 日,共回收有效问卷4733多份。使用数据涉及就业相关分析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
三是来源于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纵向比较,使用数据主要涉及就业发展趋势和相关分析比较等。
前 言
重庆理工大学创办于1940年(前身为国民政府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对外称“士继公学”),是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兵工背景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校现有花溪校区、两江校区和杨家坪校区,总占地面积2444亩,校舍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
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向和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建立了理、工、文、管、经、法、医、艺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拥有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设有本科专业6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重庆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 “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15个、特色学科专业群5个。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30000余人,累计为社会输送10余万人才。一直以来,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斐然,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201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连续获得“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首批“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示范中心”。
目 录
一、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一)毕业生规模
(二)毕业生学历层次结构
(三)性别结构
(四)生源结构
1、研究生毕业生源结构
2、本科毕业生生源结构
(五)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结构
1、研究生毕业生学科门类分布
2、本科毕业生学科门类分布
二、毕业生就业率
(一)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
(二)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
(二)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1、研究生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2、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三)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类型分布
(四)毕业生就业类别分布
四、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就业区域分布趋势
(二)就业行业分布趋势
(三)就业结构和质量进一步优化
五、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举措
(一)强化“一把手工程”和“四级联动机制”,保障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二)开展就业质量提升计划,满足学生多元化就业需求
(三)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四)以学院为就业工作主体,打造学院就业特色工作
六、就业反馈教育教学情况
(一)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推荐度
(二)对母校教育教学的评价
1、对专业课的评价
2、对教学实践环节的评价
3、对任课教师的评价
4、毕业生对教师指导的评价
5、毕业生对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价
(三)毕业生对就业创业教育指导的评价
1、对就业教育、指导的评价
2、对创业教育与实践服务的评价
3、对就业服务工作的评价
(四)教育教学改进举措
1、就业与招生联动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一)毕业生规模
我校2018届共有毕业生6515人,其中毕业研究生541人,本科毕业生5974人。毕业研究生来自14个学院(中心),分布于45个专业;本科生来自14个学院,分布于60个专业。
(二)毕业生学历层次结构
我校2018届6515名毕业生中,研究生541人,本科毕业生5974人,分别占2018届毕业生总人数的8.30%和91.70%。(图1)。
(三)性别结构.
我校2018届毕业生中,男生3790人,女生2725人,性别比为1.39:1(男:女)。其中,毕业研究生、本科毕业生性别比分别为1.38:1、1.40:1。(图2)。
(四)生源结构
1、毕业研究生生源结构
我校53.6%的研究生毕业生生源地在“西南地区”;生源在“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和“北部沿海”的比例分别为17.2%、17.4%和6.1%(图3)。
2、本科毕业生生源结构
我校76.2%的本科毕业生生源地在“西南地区”;生源在“黄河中游”、“ 长江中游”和“北部沿海”的比例分别为5.6%、5.5%和3.5%(图4)。
(五)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结构
1、研究生毕业生学科门类分布
2018届毕业研究生中,工学毕业研究生占46.77%,管理学毕业研究生占35.49%,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医学毕业研究生分别占2.77%、7.95%、2.40%和4.62%、(图5)。
2、本科毕业生学科门类分布
2018届本科毕业生中,工学本科毕业生占52.95%,管理学本科毕业生占23.22%,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本科毕业生分别占6.14%、7.33%、5.21%和3.82%(图6)。
二、毕业生就业率
截止到2018年12月20日,我校2018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3.35%;其中研究生就业率97.97%,本科生就业率92.94%。
(一)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
2018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 |
学院 |
专业 |
就业率% |
全校 |
|
97.97% |
车辆工程学院 |
车辆工程 |
97.56%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学 |
100.00% |
材料加工工程 |
100.00% |
材料工程 |
100.00%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100.00% |
计算机技术 |
100.00% |
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 |
100.00% |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
100.00% |
化学化工学院 |
材料化学工程 |
100.00% |
化学工程 |
100.00% |
会计学院 |
会计学 |
92.31% |
会计(MPACC) |
97.17% |
管理学院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100.00% |
企业管理 |
100.00% |
旅游管理 |
100.00% |
技术经济及管理 |
100.00% |
重庆知识产权学院 |
知识产权管理 |
100.00%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96.88%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100.00% |
机械电子工程 |
100.00%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87.50% |
精密仪器及机械 |
80.00% |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
100.00% |
工业工程 |
100.00% |
MBA教育中心 |
工商管理 |
100.00% |
理学院 |
统计学 |
100.00%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100.00% |
应用数学 |
100.00% |
运筹学与控制论 |
100.00% |
光学工程 |
100.00%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92.31% |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电气测试技术与仪器 |
100.00% |
电气工程 |
100.00%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100.00%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100.00% |
光电信息获取与处理 |
100.00% |
经济金融学院 |
区域经济学 |
100.00% |
金融学 |
100.00% |
产业经济学 |
100.00% |
国际贸易学 |
100.00% |
劳动经济学 |
100.00% |
资产评估 |
100.00% |
(二)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
院系 |
专业 |
就业率% |
全校 |
|
92.94% |
车辆工程学院 |
工业设计 |
97.37% |
车辆工程 |
91.92% |
汽车服务工程 |
95.92% |
装甲车辆工程 |
95.24%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98.44%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95.89%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90.80%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87.88%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92.12%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94.96% |
软件工程 |
91.73% |
网络工程 |
93.97% |
物联网工程 |
95.95%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89.04% |
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 |
88.75% |
制药工程 |
92.41% |
生物工程 |
92.65% |
药学 |
95.00% |
化学化工学院 |
应用化学 |
92.31%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98.68%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92.81% |
会计学院 |
会计学 |
91.63% |
财务管理 |
90.65% |
审计学 |
89.04% |
管理学院 |
广告学 |
90.54% |
工商管理 |
92.31% |
市场营销 |
84.00% |
人力资源管理 |
86.21% |
旅游管理 |
86.17% |
物流管理 |
86.81% |
行政管理 |
86.9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98.72% |
土地资源管理 |
91.43% |
重庆知识产权学院 |
知识产权 |
97.48% |
社会工作 |
90.54% |
电子商务及法律 |
93.51% |
外国语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 |
95.12% |
英语 |
81.94% |
应用技术学院 |
金融学 |
88.16%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97.22%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93.33% |
会计学 |
89.53%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93.19% |
机械电子工程 |
94.19%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94.37% |
工业工程 |
97.62% |
理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81.33%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92.96% |
应用物理学 |
92.54% |
应用统计学 |
89.47% |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95.48%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96.45% |
自动化 |
100.00% |
电子信息工程 |
98.55% |
通信工程 |
100.00%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97.44% |
经济金融学院 |
经济学 |
98.33%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95.79% |
金融学 |
95.97% |
金融工程 |
97.59% |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
我校2018届毕业生中,多数毕业生在西南地区就业(其中,68.58%的研究生毕业生在“西南地区”就业;71.81%的本科毕业生在“西南地区”就业;(图7),其次主要为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
(二)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1、研究生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我校研究生毕业生在“制造业”和“金融业”就业较多,其比例分别为25.3%和12.4%。在“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就业的研究生比例分别为11.3%、10.2%和7.9%(图8)。
2、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较广,其中24.9%在制造业就业,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和“金融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比例分别为11.5%、3.7%和3.9%(图9)。
(三)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类型分布
我校2018届毕业生主要在企业就业,其中毕业研究生分别有32.9 %、7.21%和34.2%的在“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其它企业”就业;本科毕业生分别有15.2%、8.0%和53.1%在“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其它企业”就业(图10)。
(四)毕业生就业类别分布
我校毕业生就业类别主要为“签就业协议”,其中研究生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分别为69.3%和74.3%(图11)。
四、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就业区域分布趋势
1、我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地域(超过85%)为西南(川渝)地区、东部南部沿海,其中,在西南地区就业比例较为稳定;到北部沿海、东部和南部沿海就业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其中,本科生在北部沿海就业的比例由3.9上升至4.5,在东部沿海就业的比例由6.9上升至7.2,在南部沿海就业的比例由6.85上升至7.1),毕业生就业城市类型较为稳定,其中“一线”(北、上、广、深)城市为8.5%、 “二线”(主要省会城市)城市为72.7%。
2.留渝毕业生主要稳定在“主城区”和“渝西片区”就业。2018届毕业生,在主城区就业为78.07%、在渝西片区就业为13.96%、在渝东北片区就业为6.18%、在渝东南片区就业为1.79%。其中,留渝研究生毕业生中,分别有62.88%、16.04%在“主城区”、“渝西片区”就业;在留渝本科毕业生中,在“主城区”、“渝西片区”就业的比例分别为79.1%、14.0%。
(二)就业行业分布趋势
1、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多元化趋势明显,总体在“制造业”就业比例有所上升,其中,研究生在三资企业、其他事业单位、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及教育等就业比例逐年增长,本科生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层项目、升学、出国出境等领域比例增加。
2、留渝本科毕业生在“制造业”就业比重较大,其中服务于智能制造相关产业的毕业生增长较快。在全校本科毕业生中,有29.92%在制造业就业,其中留渝就业毕业生有25.27%在“制造业”就业,11.47%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机械、电气工程、自动化、计算机、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在制造业中的需求呈高增长势态。
(三)就业结构和质量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升学、出国、自主创业、基层项目(含西部计划)就业等方面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其中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较上年增长14.4%,基层项目(含西部计划)增长10.75%。我校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电力相关行业等行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领域分布更加合理,其中在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相关行业和商业服务业就业的毕业生增长明显;到中央企业和各行业代表性企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较2016年增长16.1%、2018年较2017年增长14.2%;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满意度也逐年提升。既优化了就业结构,也提升了就业质量。
五、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举措
(一)强化“一把手工程”和“四级联动机制”,保障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按照学校《关于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在强化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学院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明确各学院书记、院长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学办、专业系室、班导师、硕士生导师是具体责任人;全面落实“四级联动”机制,特别是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招生就业处、研究生院发挥组织统筹协调作用;教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学生处、武装部、校友工作办公室、团委等要根据各自工作实际,在学生考研、考博、出国、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参军入伍、联系地方和校友、基层就业项目等方面都充分发挥了作用,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优化了就业结构,提升了就业质量。
(二)开展就业质量提升计划,满足学生多元化就业需求。
2017年10月,在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明确提出了要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就业工作中心,学校集全校之智,汇各方之力,加强与市内外经济园区、人才服务机构、企业集团、产学研基地等联系与合作,拓展就业新领域、新渠道,努力拓展更高质量就业市场。中国兵装集团、中铁集团公司、中交集团公司、中国核电、中国大唐集团、重庆机电集团、中船重工等大型企业集团或子公司均到学校举办宣讲会或专场招聘会;学校坚持“专题化、区域化、集团化”校园招聘工作思路,先后举办中国兵装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船重工、重庆机电集团、川仪股份等7场集团化专场双选会,举办两江新区、巴南经济园区、浙江衢州、浙江临海、江苏常熟等8场区域化专场双选会,举办知识产权类、财经语言类、电气电子类、IT类、数据分析类、材料类、管理类、汽车行业专场、生物医药类、社会工作类等10场专题化双选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学校还为有创业、考研、参军入伍、基层项目、西部计划等需求的学生提供精细化的指导与服务,尽力满足学生多元化就业需求,进一步优化了毕业生就业结构,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三)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一年来,学校投入350多万元和2000多平米场地,建设了信息化、智能化的就业工作和宣讲、招聘软硬件设施设备,为用人单位校园招聘活动和毕业生应聘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在日常服务基础上,学校积极引入社会资源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个体咨询等提供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考公务员、基层项目、西部计划等学生免费提供培训;引进市人才中心和巴南区就业局等部门,定期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和服务;持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以学院为就业工作主体,打造学院就业特色工作。
一年来,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积极主动推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奖励力度,狠抓学生的升学深造,2018年全校毕业生升学深造平均为11.64%,会计学院、材料学院超过了20%,药生学院超过了18%,车辆学院、机械学院、电气学院、化工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远超全市平均水平;此外,计算机学院创新实验室的学生群体成为用人单位的香馍馍;管理学院按照“每个学生都是有灵魂的个体,都应该绽放属于自己的色彩”的理念,采取多形式校企联合培养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知产学院的政产学研合作有效的带动了毕业生就业;经金学院的精准指导、分类帮扶改变了过去就业慢热的状况;应用技术学院以基地建设带动就业效果明显。机械学院与企业建立“恋爱关系”,谈一场长情的恋爱的方式对于解决毕业生的一些特殊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材料学院在就业工作中并不是功利地盯住就业率,而是非常有情怀地“看看有没有漏掉一个学生”;会计学院在对外大力宣传学科专业建设成就、特色、推销学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传统的就业指导课,对考研和就业等不同的学生群体分门别类地指导,邀请校友中的行业精英进行现场访谈,成立了学生职业发展联盟,将原来比较零散的学生志愿者组成了有组织的服务团队。学院的就业工作扎实,为推动学校整体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就业反馈教育教学情况
(一)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
我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为83.3%,高于全市同类比例。
(二)对母校教育教学的评价
1、对专业课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必修课的满意度为83.7%,84%的(50个)专业的毕业生对学校必修课的满意度在80.0%以上。85.8%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必修课数量“适中”,毕业生对自己学习收获的满意度为81.2%,均高于全市同专业比例。
2、对教学实践环节的评价
88.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实验条件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88.1%的毕业生参加过实习,毕业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较高,达到75.5%。毕业生对学校实习指导的满意度为79.3%。
3、对任课教师的评价
毕业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好评率为98%,毕业生对学校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满意度为82.7%, 84.8%的专业毕业生对学校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满意度在80.0%以上。
4、毕业生对教师指导的评价
91.3%的毕业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最希望教师在专业“学习过程”方面给予重点指导,其次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介绍”和“个人学习计划制定”。毕业生最希望指导教师的指导形式是多开展“专题讲座”,其次是“座谈讨论”和“个别谈话”。毕业生认为指导教师对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效果达成度为85.8%,高于全市同类比例。
5、毕业生对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生管理的好评率为91.3%;毕业生对教学过程管理的好评率为95.4%,均高于全市同类比例。
(三)毕业生对就业创业教育指导的评价
1、对就业教育、指导的评价
88.9%的毕业生学习过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学习过就业指导课程的毕业生认为该课程对自己的帮助度为70.4%,毕业生认为就业教育最需要改进的方面是“学生接受就业教育的意识”,其次是“就业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毕业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满意度为79.6%,高于全市同类比例。
2、对创业教育与实践服务的评价
毕业生主要通过“创业讲座”“创业理论课程”和“创业培训”学习创业知识。毕业生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课程教材偏理论,缺失实践指导价值”其次是“创业教育与自身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在参加过创业教育的毕业生中,有16.5%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有过经营性的创业实践活动,接近三成的创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创业成功。毕业生创业存在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商业经验”,其次是“缺乏启动资金”和“缺乏团队”。
3、对就业服务工作的评价
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服务的满意度为80.2%,高于全市同类比例。
就业信息充分。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为“学校就业网站”,其它渠道主要有“校内招聘会”、“招聘单位网站”、“校外招聘会”和“专业求职网站”。毕业生离校前获得与本专业对口的就业信息量较大,超过85%的毕业生都在离校前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量5条以上,其中30.2%的毕业生获得20条以上,获得16-20条、11-15条、6-10条、5条以下的比例分别为10.0%、18.4%、28.4%和13.0%。
获得面试机会较多。85%以上的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获得过多次面试机会,其中获得5次以上的为33.5%,获得2次以上的为42.2%。
(四)教育教学改进举措
1、就业与招生联动
学校按照《重庆理工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和《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点建设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强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紧密围绕“三个适应”(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学生未来全面发展),以就业质量倒逼、推动专业结构优化和招生计划的调整,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和联合办学,推进协同育人,研究生培养首批获准进行专业硕士培养改革试点单位,学校(12个学院)先后与相关企业签订校企人才培养协议,合作举办“教改班”等。如“长安智能汽车班”、东风小康“3+1”教改班、宗申“3+1”教改班、“希尔安”教学试验班、中软国际教改班等。学校与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铁马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及重庆嘉陵全域机动车辆有限公司等签订协议,联合共建武器专业;与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圣华曦药业有限公司、重庆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等签订协议,合作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与阿里巴巴及其合作伙伴重庆U仕联盟签订协议,共同培养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与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合作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学校面向企业行业实际需求,合作开展企业行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共覆盖全校30多个本科专业。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毕业生更好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