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抗战烽火淬炼,兵工血脉浸润。重庆理工大学诞生于1940年,前身是国民政府兵工署第十一技工学校(对外称士继公学),首任校长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兵工界国宝”、曾任新中国首任国家计量局局长的李承干先生。学校为抗战而生、因兵工而兴,是享誉国内的“兵工七子”之一,现为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也是西南地区唯一具有兵工背景的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坐落于重庆市,建有花溪、两江、杨家坪等3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拥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花溪主校区建筑群婉约典雅,景观山水交融,获得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获评“重庆市十佳园林式单位”“重庆冬季最美大学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以工为主、以理为基、以文赋能”,构建了工、理、管、经、法、医、文、艺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紧密对接重庆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十四五”重庆市重点学科14个,设有一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等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设有58个招生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特色专业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
学校坚持“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以及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近年来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大思政育人经验做法被《光明日报》、教育部官微报道。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5万余名优秀人才,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单位”等多项办学育人荣誉。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首位战略培育和汇聚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国际著名数学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300余人次,建有重庆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重庆市海智工作站等省部级人才平台,先后获得“重庆市海外留学人员先进工作集体”“全市人才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学校坚持“向最高处攀登、向最深处钻孔、向主战场进军”,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53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多个科技服务平台,是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1项,省(部)级奖励197项;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200多项,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7项、有效国家发明专利940余项,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连续2年位列全国高校50强,入选2023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案例。主办高水平中英文期刊6种,打造了亚洲人工智能技术大会等多项行业品牌会议。以纳米时栅精密位移测量理论及技术为标志的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纳米时栅技术成果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誉为“中国精度”,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与国内多个市(区)县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与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兵器装备集团、兵器工业集团、中国通用、长安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与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形式、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是“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等国际联盟组织成员高校,牵头发起成立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知识产权高校联盟。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2023年以来,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重庆市委市政府等各级领导密集来校调研,充分肯定学校发展成效。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勉励学校“朝着更宏大的目标勇攀科技高峰,成为重庆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要求把学校打造成为“重庆理工类高校发展样板”。
当前,学校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明德笃行,自强日新”的校训和“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重理工精神,赓续首任校长李承干先生“值得吾人尽力而为者,唯有教育”的办学情怀,阔步创业新征程,持续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国防科技”两大办学特色,着力创建国家“一流学科”,加快打造“重庆理工类高校发展样板”,努力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1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立足重庆、背靠兵工、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扎根巴渝大地办大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传承创新文化精神,强化国际交流合作。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正确价值观和强烈社会责任感、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需求,构建了工、理、管、经、文、法、医、艺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设有71个本科专业,共涉及8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37个占52.11%、理学专业5个占7.04%、文学专业4个占5.63%、法学专业2个占2.82%、经济学专业6个占8.45%、管理学专业15个占21.13%、医学专业1个占1.41%,艺术学专业1个占1.41%,已形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结构合理、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本学年新增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字经济两个专业。为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将汽车服务工程、产品设计、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机器人工程、工业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学、金融数学、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等13个专业暂停招生。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如表1.1所示。
学校目前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5个,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医学6个学科门类,其中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14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
表1.1 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序号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学科门类 |
所属学院 |
首届招生 时间 |
备注 |
1 |
070101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理学院 |
2024年 |
|
2 |
070102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 |
2002年 |
|
3 |
071202 |
应用统计学 |
理学 |
1987年 |
|
4 |
020305T |
金融数学 |
经济学 |
2016年 |
暂停招生 |
5 |
070202 |
应用物理学 |
理学 |
2004年 |
暂停招生 |
6 |
080503T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2015年 |
|
7 |
080418T |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
工学 |
2023年 |
|
8 |
020101 |
经济学 |
经济学 |
经济金融 学院 |
2001年 |
暂停招生 |
9 |
020109T |
数字经济 |
管理学 |
2024年 |
|
10 |
02040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1995年 |
|
11 |
020301K |
金融学 |
经济学 |
1994年 |
|
12 |
020302 |
金融工程 |
经济学 |
2013年 |
|
13 |
12010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1994年 |
暂停招生 |
14 |
0809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1999年 |
|
两江国际学院 |
2015年 |
中韩合作 项目 |
15 |
080903 |
网络工程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09年 |
暂停招生 |
16 |
080905 |
物联网工程 |
工学 |
2012年 |
|
17 |
120108T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管理学 |
2020年 |
|
18 |
080207 |
车辆工程 |
工学 |
车辆工程 学院 |
2003年 |
|
19 |
080208 |
汽车服务工程 |
工学 |
2008年 |
暂停招生 |
20 |
080501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工学 |
2008年 |
|
21 |
082106 |
装甲车辆工程 |
工学 |
2010年 |
|
22 |
080205 |
工业设计 |
工学 |
2000年 |
|
23 |
130504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 |
2015年 |
暂停招生 |
24 |
080214T |
智能车辆工程 |
工学 |
2022年 |
|
25 |
120203K |
会计学 |
管理学 |
会计学院 |
1988年 |
|
26 |
110204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 |
2001年 |
|
27 |
120207 |
审计学 |
管理学 |
2011年 |
|
28 |
080701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1996年 |
|
两江国际 学院 |
2015年 |
中韩合作 项目 |
29 |
080801 |
自动化 |
工学 |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1991年 |
|
30 |
08060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2004年 |
|
31 |
080703 |
通信工程 |
工学 |
2014年 |
|
32 |
080705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2013年 |
|
33 |
120202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 |
管理学院 |
1993年 |
|
34 |
120901K |
旅游管理 |
管理学 |
1996年 |
|
35 |
120404 |
土地资源管理 |
管理学 |
1996年 |
暂停招生 |
36 |
120201K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1986年 |
|
37 |
120601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2004年 |
|
38 |
050303 |
广告学 |
文学 |
2012年 |
|
39 |
120402 |
行政管理 |
管理学 |
2004年 |
暂停招生 |
40 |
120206 |
人力资源管理 |
管理学 |
1989年 |
|
41 |
12040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管理学 |
2006年 |
|
42 |
080203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996年 |
|
43 |
08040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2002年 |
|
44 |
080407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工学 |
2007年 |
|
45 |
080411T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工学 |
2011年 |
|
46 |
081302 |
制药工程 |
工学 |
药学与生物 工程学院 |
2004年 |
|
47 |
082601 |
生物医学工程 |
工学 |
2006年 |
|
48 |
100701 |
药学 |
医学 |
2013年 |
|
49 |
083002T |
生物制药 |
工学 |
2019年 |
|
50 |
083001 |
生物工程 |
工学 |
2003年 |
暂停招生 |
51 |
050201 |
英语 |
文学 |
外国语学院 |
2002年 |
|
52 |
050262 |
商务英语 |
文学 |
2016年 |
|
53 |
050103 |
汉语国际教育 |
文学 |
2012年 |
|
54 |
08020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机械工程 学院 |
1986年 |
|
55 |
080301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工学 |
2003年 |
|
56 |
120701 |
工业工程 |
管理学 |
2003年 |
暂停招生 |
57 |
080204 |
机械电子工程 |
工学 |
2014年 |
|
58 |
080803T |
机器人工程 |
工学 |
2018年 |
暂停招生 |
59 |
080213T |
智能制造工程 |
工学 |
2022年 |
|
60 |
081301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 |
化学化工 学院 |
2002年 |
|
61 |
080206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工学 |
2010年 |
|
62 |
070302 |
应用化学 |
理学 |
2011年 |
|
63 |
030302 |
社会工作 |
法学 |
重庆知识产权学院 |
2003年 |
|
64 |
030102T |
知识产权 |
法学 |
2006年 |
|
65 |
120802T |
电子商务及法律 |
管理学 |
2014年 |
|
66 |
080910T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工学 |
两江人工智能学院 |
2017年 |
|
67 |
080714T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2008年 |
暂停招生 |
68 |
080902 |
软件工程 |
工学 |
2006年 |
|
69 |
080907T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2019年 |
|
70 |
080717T |
人工智能 |
工学 |
2021年 |
|
71 |
080504T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两江国际学院 |
2023年 |
|
1.3在校生规模
本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31974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6221人,硕士研究生5700人,留学生53人。普通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2.01%。
学校另有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25人、成人夜大(业余)学生2人、函授学生9273人。各类学生的人数情况如表1.2所示。
表1.2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科生数 (人) |
普通高职 (人) |
硕士研究生 数(人) |
博士研究生 数(人) |
留学生数 (人) |
普通预科生数 (人) |
进修生数 (人) |
成人脱产学生数(人) |
夜大 (业余) 学生数 (人) |
函授 学生数 (人) |
全 日 制 |
非全 日制 |
全 日 制 |
非全 日制 |
26221 |
0 |
5700 |
825 |
0 |
0 |
53 |
0 |
0 |
0 |
2 |
9273 |
1.4本科生生源质量
学校始终坚持“稳规模、调结构,上层次、提质量”的招生工作思路,以提升本科生生源质量为基本目标,稳定招生规模,优化生源结构。学校积极适应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建立“一核心双平台四空间”的招生宣传体系,即以专业为核心,校院两级联动,积极打造招生宣传主流传播平台,紧紧抓住高考前后黄金时间营造特色爆点平台,用好高考实效热度空间、高中高校互利空间、在校学生参与空间和考生高校互动空间。
2023年,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市25个,文科招生省市20个,不分文理招生省市6个。学校2023年招生的65个专业中有3个专业按照大类招生,大类招生专业占全校实际招生专业的比例为4.62%。2023年录取普通本科生6084人,其中一本线或特殊类型资格线上考生5921人(不含艺术类),占录取总数的97.79%,生源质量持续提升。本科生实际报到5989人,报到率为98.44%。2023年学校招生具体生源情况详见表1.3。
表1.3 2023-2024学年学校招生生源情况一览表
省份 |
批次 |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
文科 |
理科 |
不分文理 |
历史 |
物理 |
文科 |
理科 |
不分文理 |
历史 |
物理 |
天津市 |
本科批招生 |
-- |
-- |
475 |
-- |
-- |
-- |
-- |
111 |
-- |
-- |
北京市 |
本科批招生 |
-- |
-- |
434 |
-- |
-- |
-- |
-- |
85 |
-- |
-- |
河北省 |
本科批招生 |
-- |
-- |
-- |
449 |
448 |
-- |
-- |
-- |
121 |
119 |
山西省 |
第二批次 招生A |
446 |
418 |
-- |
-- |
-- |
63 |
97 |
-- |
-- |
-- |
内蒙古自治区 |
第二批次 招生A |
381 |
360 |
-- |
-- |
-- |
96 |
129 |
-- |
-- |
-- |
辽宁省 |
本科批招生 |
-- |
-- |
-- |
-- |
368 |
-- |
-- |
-- |
-- |
213 |
吉林省 |
本科批招生 |
-- |
-- |
-- |
-- |
345 |
-- |
-- |
-- |
-- |
187 |
黑龙江省 |
本科批招生 |
-- |
-- |
-- |
-- |
360 |
-- |
-- |
-- |
-- |
180 |
上海市 |
本科批招生 |
-- |
-- |
403 |
-- |
-- |
-- |
-- |
54 |
-- |
-- |
江苏省 |
本科批招生 |
-- |
-- |
-- |
478 |
462 |
-- |
-- |
-- |
67 |
104 |
浙江省 |
本科批招生 |
-- |
-- |
492 |
-- |
-- |
-- |
-- |
95 |
-- |
-- |
安徽省 |
本科批招生 |
-- |
-- |
-- |
462 |
465 |
-- |
-- |
-- |
76 |
107 |
福建省 |
本科批招生 |
-- |
-- |
-- |
431 |
449 |
-- |
-- |
-- |
89 |
137 |
江西省 |
本科批招生 |
-- |
-- |
-- |
463 |
448 |
-- |
-- |
-- |
92 |
114 |
山东省 |
本科批招生 |
-- |
-- |
444 |
-- |
-- |
-- |
-- |
118 |
-- |
-- |
河南省 |
第二批次 招生A |
428 |
396 |
-- |
-- |
-- |
95 |
143 |
-- |
-- |
-- |
河南省 |
第一批次 招生 |
521 |
511 |
-- |
-- |
-- |
21 |
67 |
-- |
-- |
-- |
湖北省 |
本科批招生 |
-- |
-- |
-- |
432 |
437 |
-- |
-- |
-- |
117 |
136 |
湖南省 |
本科批招生 |
-- |
-- |
-- |
438 |
422 |
-- |
-- |
-- |
114 |
140 |
广东省 |
本科批招生 |
-- |
-- |
-- |
428 |
442 |
-- |
-- |
-- |
104 |
115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本科批招生 |
-- |
-- |
-- |
400 |
371 |
-- |
-- |
-- |
143 |
169 |
海南省 |
本科批招生 |
-- |
-- |
483 |
-- |
-- |
-- |
-- |
146 |
-- |
-- |
重庆市 |
本科批招生 |
-- |
-- |
-- |
428 |
427 |
-- |
-- |
-- |
95 |
117 |
四川省 |
第一批次 招生 |
529 |
539 |
-- |
-- |
-- |
23 |
51 |
-- |
-- |
-- |
四川省 |
第二批次 招生A |
457 |
459 |
-- |
-- |
-- |
71 |
89 |
-- |
-- |
-- |
贵州省 |
本科批招生 |
-- |
-- |
-- |
442 |
380 |
-- |
-- |
-- |
101 |
183 |
云南省 |
第二批次 招生A |
480 |
420 |
-- |
-- |
-- |
67 |
114 |
-- |
-- |
-- |
西藏自治区 |
第一批次 招生 |
335 |
305 |
-- |
-- |
-- |
6 |
52 |
-- |
-- |
-- |
陕西省 |
第二批次 招生A |
397 |
372 |
-- |
-- |
-- |
84 |
114 |
-- |
-- |
-- |
甘肃省 |
本科批招生 |
-- |
-- |
-- |
421 |
370 |
-- |
-- |
-- |
98 |
180 |
青海省 |
本科批招生 |
-- |
343 |
-- |
-- |
-- |
-- |
104 |
-- |
-- |
--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第一批次 招生 |
-- |
432 |
-- |
-- |
-- |
-- |
56 |
-- |
-- |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第二批次 招生A |
304 |
262 |
-- |
-- |
-- |
118 |
151 |
-- |
-- |
-- |
2师资与教学条件
2.1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了党管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紧密结合新时代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集中精力狠抓队伍总量和能力提升建设,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2023-2024学年末,学校有专任教师2048人,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其中,具有正高、副高职称专任教师共10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9.46%;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121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59.47%;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1227人,所占比重为59.91%,教师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另外,学校还聘有兼职教师455名,学校教师队伍的数量及结构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2023-2024学年学校教师数量及结构一览表
项目 |
专任教师 |
外聘教师 |
数量(人) |
比例(%) |
数量(人) |
比例(%) |
总计 |
2048 |
/ |
455 |
/ |
职称 |
正高级 |
358 |
17.48 |
86 |
18.90 |
副高级 |
655 |
31.98 |
158 |
34.73 |
中级 |
980 |
47.85 |
90 |
19.78 |
初级及其他 |
55 |
2.69 |
121 |
26.59 |
最高学位 |
博士 |
1218 |
59.47 |
143 |
31.43 |
硕士 |
565 |
27.59 |
194 |
42.64 |
学士及其他 |
265 |
12.94 |
118 |
25.93 |
年龄 |
35岁以下 |
394 |
19.24 |
55 |
12.09 |
35-44岁 |
833 |
40.67 |
166 |
36.48 |
45-54岁 |
620 |
30.27 |
150 |
32.97 |
55岁以上 |
201 |
9.82 |
84 |
18.46 |
2023-2024学年末,学校折合在校生数为37009.4人,折合教师总数为2275.5人,折合在校生生师比为16.26:1;全日制在校生数为31974人,专任教师2048人,全日制在校生与专任教师之比为15.61:1。
2023-2024学年末,学校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12个。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百名海外高层次聚集计划人选、重庆英才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351人次。其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重庆英才29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71人;近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重庆市高校教指委主任委员、委员33人,重庆市名师1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3人等。学校高层次人才统计表如表2.2所示。
表2.2 高层次人才统计表
级别 |
称号 |
人数(人) |
国 家 级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 |
2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1 |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3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6 |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2 |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1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
3 |
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 |
1 |
全国会计领军人才 |
1 |
省
市 级
|
近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2 |
重庆市“两江学者” |
1 |
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
4 |
重庆市青年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
1 |
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1 |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
32 |
重庆市产业技术带头人 |
6 |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
30 |
重庆市产业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
3 |
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
1 |
重庆市“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人选 |
3 |
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突出贡献奖人才 |
1 |
重庆市特聘专家 |
3 |
重庆英才 |
27 |
重庆市高校黄大年教师团队 |
3 |
重庆市名师 |
1 |
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 |
3 |
重庆市优秀教师 |
3 |
重庆市最美教师 |
2 |
重庆市高等学校巴渝学者 |
41 |
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首批人选 |
1 |
重庆市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
3 |
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 |
32 |
重庆市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
9 |
重庆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资助计划人选 |
4 |
重庆市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支持计划人选 |
26 |
重庆市思政择优资助计划 |
6 |
黑龙江省财务管理学科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 |
1 |
重庆市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人选 |
4 |
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1 |
重庆市博士后来渝资助计划人选 |
10 |
2.2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基本制度,开展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情况的督导检查,进一步建立健全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长效机制,推动教师回归讲台、以本为本。
2023-2024学年,全校共开设本科课程2404门,共6951门次。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693,占总课程门数的70.42%;课程门次数为3159,占课程总门次数的45.45%。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80,占总课程门数的24.13%;课程门次数为870,占课程总门次数的12.52%。
2023-2024学年,承担本科教学的教授有309人,学校现有教授职称312人(不含非教师系列正高级职称,不含外聘教师),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99.04%。
2.3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始终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保持教学经费的逐年稳定增长。2023年,学校教学经费支出总额16520.34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9622.64万元。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项建设经费支出232.51万元,专业建设经费支出1702.32万元,教学改革经费支出920.63万元,实践教学经费支出1882.26(本科实验经费支出1517.43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364.83万元),其他教学专项支出1461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600.05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578.71元/生,生均实习经费为139.14元/生。
2.4教学基本设施及应用情况
为适应办学规模扩大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不断加强实验实习场所、图书馆等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新增教学教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信息资源等硬软件资源,各项办学条件较好地满足了学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2023-2024学年,学校主要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情况如表2.3所示。
表2.3 2023-2024学年主要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情况统计表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
总面积(万㎡) |
57.83 |
生均值(㎡/生) |
18.09 |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
总面积(万㎡) |
13.86 |
生均值(㎡/生) |
4.33 |
体育馆面积 |
总面积(万㎡) |
11.34 |
生均值(㎡/生) |
3.55 |
运动场面积 |
总面积(万㎡) |
6.57 |
生均值(㎡/生) |
2.06 |
2.4.1 教学用房
2023-2024学年末,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用房)57.83万㎡,其中教室面积12.13万㎡、实验和实习场所面积13.86万㎡。学校拥有体育馆11.34万㎡,图书馆4.17万㎡,智慧教室4170㎡。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31974,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8.09㎡/生,生均实验和实习场所面积为4.33㎡/生。
2.4.2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2023-2024学年末,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11亿元,折合在校生数37009.4,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92万元;2024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899.35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0.75%。
学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1个。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24261台(套),合计总值33487.01万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486台(套)。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6221人,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12771.06元。
2.4.3 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学校不断加强智慧图书馆、学习空间、书香校园等硬件条件和电子图书、信息资源等软件条件建设,积极营造校园阅读氛围,加强文献资源利用培训和信息素养课程嵌入式教育,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提供支持保障。
2023-2024学年,两江校区新馆一期建设完成和花溪校区中山图书馆育人环境建设得到优化,新增阅览座位400余个。根据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教学科研的需要,新购SCIE/SSCI,新增Science Direct之经济、管理两个学科包。学年末,学校拥有纸质图书263.38万册、电子图书191.70万册、电子期刊109.30万册、学位论文456.00万册、音视频23.85万小时。
2023年,图书馆接待读者91万人次,图书流通3.77万册次,资源访问/浏览量2148万次,下载量400万篇(本),总访问量27.5万人次,文献下载传递总量7.7万篇(本)。形成8个数据库、3类报告的查收查引架构,共查收/引及文献传递1000余人次、查询论文4000余篇,出具收录证明3800余篇次。举办第八届士继读书月8项活动,参与师生5000人次、获奖145人次,其中“渝”见青春 “职”面未来活动获重庆市图工委优秀组织奖,举办线上/下讲座32场。
2.4.4 信息化建设与信息资源
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校园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日趋成熟,信息化与教学融合稳步推进。
学校已建成5G全域融合全光校园网络,校园骨干网带宽达到20Gbps,校园网出口带宽达60Gbps,教学、办公和学生宿舍区域均实现网络100%覆盖,实现了光纤到教室、到寝室,万兆上行,千兆到桌面。学校完善数据中心建设,拥有CPU资源2900GHz,内存资源12TB,存储资源500TB,开设400余台虚拟机系统,实现所有服务器计算能力虚拟化。
学校基本实现智慧校园数字化和平台化。建立各类业务信息系统92个,“知行理工”APP为师生提供全面快捷的教学、科研、管理支撑信息服务。建成“重庆理工大学大数据分析中心”“师生数字档案”“领导驾驶舱”,依托智慧校园中台基座,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智慧校园应用环境,智慧校园的平台架构基本完成。
通过整合教学资源,采用无线智链模式覆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构建一个泛在的、实时的、智慧的、便捷的服务全校师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智慧教学环境,通过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开启全面智慧课堂改革,打通课堂教学到网络教学,再到课程资源实时共享全过程,为师生开展小组研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智慧化环境,从而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融入“互联网+”行动,引入包括“泛雅”SPOC平台在内的多个在线教学平台和上百门课程的教学资源,为翻转课堂、MOOC等教学改革提供有效支撑。对学校传统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智能化改造,增加智慧化教学设备,建成分组研讨型智慧教室3间,建成网络视频教学资源库,收集到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近8TB,建成高清录播教室2间,共完成近百门课程的全程录制,录制课程近千学时。“畅学重理工”一期项目建设完成,丰富学校自建在线教学资源,建成了33间常态化直录播教室和课程资源管理与评价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建设的多样性,通过直录播系统将教师平时上课的内容自动形成教学资源,有力地提高了教学资源数量;将学校的教学督导与直录播系统相结合,实现了在线督导,使得教学督导的手段丰富,效率提高;利用AI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课堂情况进行实时分析,提供如出勤率、抬头率和前排就座率等智能分析数据,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全面分析。
3教学建设与改革
3.1专业建设
学校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引领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升级改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传统专业,着力打造智能车辆工程、数字经济等“四新”专业,前瞻布局 AI plus 金融教改班、会计信息化综改班、数智管理卓越创新人才教改班等人才培养“试验田”,全力构建“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专业建设新体系,落实落地“金专”建设。
学校现有1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自评估报告,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2个专业群入选重庆市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4个专业通过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项目验收,5个专业通过重庆市特色专业项目验收,5个专业群通过重庆市特色专业群项目验收。建成校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7个、特色专业建设项目6个、专业国际化建设项目2个,初步形成了国家级-市级-校级一流专业建设体系。
学校贯彻实施《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教高发〔2023〕1号),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学校每年申报设置专业数一般不超过3个,各学院每年申请设置专业数一般不超过1个,并实行“进一退一”制度。2024年,学校新增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字经济两个本科专业,当年停招汽车服务工程、产品设计、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机器人工程、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学、金融数学等9个专业。
3.2课程建设及开课情况
3.2.1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是实现教学计划、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学校持续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依据《重庆理工大学高质量本科课程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重理工发〔2023〕32号),首批打造“学科交叉类示范课程”和“OBE示范课程”,以高质量本科课程建设为抓手,推进课程改革再深化、再突破、再出发。结合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特点,印发《重庆理工大学教师教学竞赛实施方案(试行)》(重理工发〔2023〕94号),以激励教师潜心研究教学,推进高等教育跃升,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23年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名单的通知》(渝教高函〔2023〕78号),学校获得2023年市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19门,其中线上课程1门、线下课程5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6门、社会实践课程2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2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课程3门。根据《重庆理工大学关于公布首批高质量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立项结果的通知》(重理工发〔2024〕72号),学校首批高质量课程建设项目立项11门,其中学科交叉类课程2门,OBE示范课程9门。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2024年高校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渝教高函〔2024〕18号)工作安排,学校遴选19门课程申报2024年市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课程2门、线下课程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11门、社会实践课程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3门。
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重庆市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名单的通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唯唯老师的《数智赋能专业课“五化一体”智慧学习新生态》被评为重庆市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根据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关于2023年重庆市高等学校“大思政课”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获奖名单的通知》,学校获市级三等奖5项。
3.2.2 开课情况
2023-2024学年,全校开设本科课程2404门(不含毕业设计、学年论文等),6951门次。课程(不含网络授课)设置情况如表3.1所示。
学校在课堂教学中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
表3.1 全校课程(不含网络授课)开设情况统计表
课程类别 |
课程门数 |
课程门次数 |
双语课程门数 |
平均学时数 |
平均班规模(人) |
公共必修课 |
161 |
2707 |
1 |
26.61 |
93.42 |
公共选修课 |
51 |
589 |
0 |
16.14 |
51.76 |
专业课 |
2162 |
3600 |
92 |
36.33 |
68.94 |
3.3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工作,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中关于教材的要求,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等优质教材,坚持凡用必审的原则,严格教材选用审批程序,保证教材选用质量,及时更新马工程教材库数据,紧盯每学期教材选用指定的关键时间节点,从严审核,严格把关,做到应选尽选。将马工程教材选用情况纳入二级单位年度考核指标并严格执行。学校制定《重庆理工大学本科教材管理办法》(重理工发〔2023〕106号),加强教材编写和出版资助管理,坚持凡编必审的原则,鼓励教师依据学科专业或课程教学标准编写教材,优先资助出版新形态教材、校企共编教材等。
2023-2024学年,《自动控制原理(第3版)》等7本本科教材获重庆市教委推荐申报“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创业基础(第2版 数字教材版)》等12本本科教材获批2023年重庆市高校普通本科重点建设教材。《人力资源管理》等16本本科教材获批校级立项出版资助。
3.4实践教学
3.4.1 实验教学
2023-2024学年,学校为本科生开设实验、课程设计、实训等实践类课程共计505门。学校重视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积极组织市级和国家级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申报工作,共有5项被评为市级一流课程虚拟仿真项目。
3.4.2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指导老师的配备。2023-2024学年,学校共提供了7113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共有1177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
202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明确要求一定比例的有工程实践经验或行业企业背景的校外人员参与指导,加大来源于工程实际或生产实际的应用型选题比例,鼓励学院根据专业特点采用适当的毕业综合训练方式。学校按照5%的比例进行抽检,抽检过程中未发现不合格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出233份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及45份重庆市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3.4.3 实习与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持续加强和规范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2023-2024学年末,学校建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3个。本学年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接纳学生实习实训达10881人次。
3.5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学校深入推进五育融合,全面加强体美劳教育,积极构建体美劳教育体系,营造体美劳教育氛围,探索与实践体美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认真落实《重庆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实施指导意见》《重庆理工大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办法(试行)》《重庆理工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将体美劳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个专业至少设置4学分体育学分、2学分艺术类学分、1学分(32学时)的劳动教育学分。2023-2024学年,开设体育必修课527门次、美育课程18门次、劳动教育理论课73门次。
职能部门与各教学单位充分利用校园体美劳教育资源,营造校园体美劳教育良好氛围。体育教育方面,积极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和体育类社团/俱乐部;定期举办田径运动会和趣味运动会;定期举办“重理工杯”篮球赛和“青春杯”足球赛;积极倡导学生参加校园跑和健身操运动。美育教育方面,持续开展美育展演和美育讲堂;开展文化艺术主题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积极组建大学生艺术团和艺术类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合唱比赛和文艺晚会等。劳动教育方面,设置劳动月,开展一院一品劳动月主题教育活动;以生活劳动为基础,开展日常生活劳动,促进个人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积极建立勤工助学岗和就业见习岗平台;持续为学生搭建志愿服务和“三下乡”实践服务的渠道。
2023-2024学年,学校积极推进学赛用融合,取得了累累硕果。击剑队队员王英璎在杭州亚运会上获得女子花剑团体冠军,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体育比赛中获得个人金牌1枚,团体金牌3枚,个人银牌1枚,团体银牌1枚,个人铜牌6枚,团体铜牌5个,四至八名个人6个,团体11个;获得川渝大学生特等奖1个,获市级大学生体育比赛奖励60余项。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第七届艺术展演(舞蹈组)二等奖;第42届川渝“校园之春”“话剧团课”剧本创作一等奖;第三届“大足石刻华服杯”光影大赛一等奖;重庆市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11项集体类奖项,20项个人类奖项。
3.6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内容。加强校企、校地合作,丰富校外创业实践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建立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023-2024学年,学校建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个、众创空间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学校颁发创新创业奖学金69万元。学校创新创业大赛成绩优秀,获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获重庆市一等奖18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23项。本学年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情况如表3.2。
表3.2 2023-2024学年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统计表
竞赛项目 |
市级一等奖 |
市级二等奖 |
市级三等奖 |
国家级一等奖 |
国家级二等奖 |
国家级三等奖 |
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3 |
2 |
4 |
|
|
1 |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 |
2 |
8 |
1 |
|
|
1 |
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
4 |
9 |
3 |
|
|
4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
4 |
4 |
|
|
1 |
|
2024“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 |
2 |
3 |
3 |
|
|
|
第18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3 |
3 |
12 |
|
|
|
合计 |
18 |
29 |
23 |
0 |
1 |
6 |
3.7教学改革
2023-2024学年,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围绕教学工作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加大本科教学投入,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极开展教研教改培育,努力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7.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创新打造学缘式产才融合新模式。学校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落实应用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持续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国防科技”两大办学特色,探索形成了“学缘式”产才融合新模式。以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为引领、以市级现代产业学院为支撑、以校级现代产业学院为基础,共同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产业学院体系,联合开展高质量人才培养,为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输送了一大批卓越工程师。有关建设举措和做法获得《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权威媒体多次报道,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在市级示范性新型学院建设项目终期验收中取得“优秀”。2024年6月,重庆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现场会在学校召开,重庆市教委,全市普通本科高校、部分高职院校的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部门领导,及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院长等110余人参加。
二是积极探索科教融汇育人新模式。学校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不断促进科研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化,科研突破促培养模式升级。充分发挥学校刘小康教授团队20年如一日在纳米时栅测量技术方面的深厚研究积淀,提出了原创性学术思想,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纳米精度时栅测量理论体系,解决了高档数控机床和绝密战略武器的高精度位置检测难题,实现了我国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自主可控。聚焦量子传感和原子、近原子尺度制造等未来科技领域革命性与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以“大科学装置+国家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人才培养”四合一融合平台为支撑,以一流科学家创新团队师资为引领,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探索革命性创新技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未来技术学院在市级示范性新型学院建设项目终期验收中取得“优秀”。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视察,我校纳米时栅技术成果接受了总书记检阅;去年以来,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时任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等各级领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科技代表团,以及国内80余所高校密集来校指导、交流、调研,对我校科教融合相关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三是持续深化“智能+”交叉融通新路径。充分利用学校工科优势,特别是市级“智能+”学科特色,深度赋能文科专业人才培养。将数智素养与能力明确纳入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流程中。以数智化教材资源建设为核心,统筹安排教学物理沙盘、教学管理云平台、基于公众号的课程学习与认证平台等资源的开发。注重课程贯通式教学案例的开发,在真实应用场景驱动下,融合RPG模拟与情景演绎,将数智化技术全面应用到财会审理论知识体系中。利用智慧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方式,实施霸道总裁版、春秋争霸中国风版等多种情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软件工程中的原型法思想引入教学,首创了基于BEI(Basic基础性、Extensibility扩展性、Innovative创新性)的阶梯式实验原型教学法,并实施了基于BEI的多元化考核方法。设立跨学科、跨区域、跨学校的虚拟教研室,推动构建共建课程、共享课堂、共创资源、共培师资、共育成果的“五位一体”虚拟教研室共建共享新模式,学界和业界专家把我校数智化人才培养誉为“重理工模式”。
3.7.2 教学研究与改革
一是持续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学校发布《重庆理工大学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实施办法》(重理工发〔2023〕14号),引导各二级教学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和性质统筹规划,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自主设置不同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基层教学组织工作内容覆盖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学校教研教改氛围不断加强。目前,初步构建“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虚拟教研室建设体系。其中,会计信息化课程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在全国高等教育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的三项运行指标表现突出,教研活动排名全国第5、知识图谱排名第4、教学资源排名第2。程序设计课程群市级虚拟教研室的各项工作得到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可。相关经验做法获得《重庆日报》《华龙网》等权威媒体多次报道。
二是持续强化教学改革创新。学校发布《重庆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重理工发〔2022〕33号),进一步规范校级教研教改项目立项和过程管理。2024年立项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9项,其中重点项目17项、一般项目102项。稳步推进“一院一品”大思政育人品牌建设项目18项、“一对一”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结对共建课程思政专项15项。此外,学校教师积极申报市级教研教改项目,2023-2024学年,获批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2项,其中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本科教学成果培育揭榜挂帅”专项项目2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17项、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专项项目8项、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项目1项。在第四届重庆市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三是持续加大教学竞赛参与度。2023-2024学年,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共获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1项、全国优胜奖1项、重庆市特等奖1项、重庆市一等奖4项、重庆市二等奖4项、重庆市三等奖9项、校级一等奖13项、校级二等奖25项、校级三等奖18项。其中,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获理科组全国二等奖1项;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1项、全国优胜奖1项;第七届重庆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市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2023年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市一等奖3项、市二等奖4项、市三等奖6项;2023年重庆市本科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市三等奖3项。学校还举办2024年重庆理工大学教师教学竞赛,共评出一等奖2人、二等奖13人、三等奖5人、优秀奖15人,优秀组织奖2个。2023年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内选拔赛,共评出一等奖1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3项。
4专业培养能力
4.1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根据“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制定《重庆理工大学关于修订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重理工发〔2022〕121号),各专业结合各自学科专业特点,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工经管相结合为人才培养思路,全面落实OBE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特点为:以国家质量标准为准绳,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按照专业类标准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实践教学、劳动教育等的规定,以落实OBE理念为抓手制定。贯彻落实OBE教育教学理念,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堂改革、教师责任、评价机制、保障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重构,构建起产出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在调研报告上,要求各专业必须邀请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毕业生等各方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并编写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报告、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报告,进一步明确社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完成了公共基础课程课程目标与各专业毕业要求的协调统一,将思政教育和OBE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中。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大课程类别,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下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军事、体育、外国语言类、信息与智能技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7个课程平台,强化“两性一度”,每个专业开设前沿微课,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推动OBE示范课程、跨学科交叉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三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以独立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实际问题为导向,完善“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四层次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科教育课程类别下设置学科基础、基础实践2个课程平台,在专业教育课程类别下设置了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专业实践4个课程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高阶性、创新性综合实验实训的设置与实施。在实践教学比例方面,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30%(包括集中实践教学环节≥35学分、独立实验和课内实验),非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0%(包括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5学分、独立实验和课内实验)。四是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各专业毕业学分理工医类≤175学分,文科类专业≤165学分,同时设置第二课堂成绩6学分。五是实施“五育并举”,强化通识教育,按人文社科类模块、自然科学类模块、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类模块、艺术情操与审美体验类模块、创新创业类模块等5个大类设置通识教育选修模块,所有专业须按类别设置至少8学分;每个专业至少设置2学分艺术类学分;单独设置1个学分、32学时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劳动月,开展一院一品劳动月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六是开展微专业试点工作。
4.2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构建“平台+模块”体系结构,形成“基础+专业”的横向平台和“必修课程+任选课程”的纵向模块,通过制度要求保证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采用模块保障人才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复合化发展。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围绕各专业毕业要求观测点设置专业课程群,制定各专业课课程目标。教学设计上,要求紧密围绕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开展案例式、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情景式教学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经过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各专业系统设计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2023-2024学年,在教学管理上,学校建立健全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发布《重庆理工大学本科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要求课程教学严格执行课程教学大纲,任课教师必须在第一堂课告知学生教学大纲、考核方式。若有特殊原因需要更改教学大纲、考核方式等内容,必须按照学校要求办理手续。课程考核后,所有课程必须编写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
4.3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学校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全面育人格局。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以制度规范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主要做法是:加强组织建设,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全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学校修订了《重庆理工大学教职工师德考核办法(试行)》,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党委每月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专题会议研判意识形态;相关职能处室形成“社会舆论预警”“教学事故预警”等预警矩阵;学院做好教师“身边的预警”。严格师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竞聘、研究生导师遴选、评先评优、各类人才申报的重要依据,并在职务(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评先评优等工作中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强化多方监督,畅通师德师风投诉举报平台,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督体系,对师德师风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二是加强师德宣传,厚植尊师重教文化氛围。主要做法是:做好各类先进评选工作,发掘身边典型、选树师德典范,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的契机,通过官方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型媒体形式,广泛宣传学校优秀教师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以典型示范带动师德师风建设。举办优秀教职工表彰大会、优秀教师典型集中学习宣传、师德系列讲座和观影、新进教师入职宣誓仪式等系列活动,引导教师不断提升师德素养,践行师德规范,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文化氛围。
三是持续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坚持在“结构”上下功夫,通过“招、引、转、补”结合持续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做好硕士辅导员招聘基础上,引进博士辅导员,有计划地择优选聘一批中青年教师从事一年及以上专职辅导员工作,畅通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根据转岗条件转入辅导员队伍的渠道,推动辅导员队伍结构“再优化”,通过结构优化“撬动”整个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坚持在“提质”上做文章,架构培训培养“立交桥”推动队伍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坚持“走出去”,组建40多人辅导员工作能力和素质提升培训班赴山东大学等地集中研学,激发队伍科研热情和竞赛的能动性;在重庆市第12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同时斩获本科组特等奖和一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唐沙老师再次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追平历史最高成绩。注重“引进来”。邀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彭甜媛、杨洋、李青山来校为全体辅导员开展学术沙龙和工作指导。坚持在“增效”上出真招,坚持目标导向打好“组合拳”促进辅导员素质全面提升。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契机,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智能体平台研发,通过“智慧化”把辅导员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精准赋能队伍能力的提升。选派优秀辅导员到市教委、团市委等部门挂职锻炼,推荐辅导员骨干前往市内外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交流访问,建立“横纵链接、上下贯通”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交流工作机制。更加注重总结提炼和成果转化,打破“学院组队”概念,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建研究团队,通过“揭榜挂帅”“倒立项”等方式培育辅导员工作室,有组织开展“系统”理论研究。
四是切实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培育打造“士继先锋”文化育人品牌,不断巩固“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政治引领:学校成立校院两级党校和团校,开展理论教育培训,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共同进步,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深了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责任与使命的认识。坚持价值引导:成立“士继先锋”功能性党支部、注册“士继新锐”新思想传播协会,开展《新思想 青年讲》专题系列宣讲活动,举办“学子百家讲坛”,成立“士继先锋”宣讲团深入各二级学院,开展10余场宣讲活动,加强学生群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实践引路:组织“士继先锋”研学班,赴成都市铁牛村开展实地调研,引导鼓励高校优秀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用火热的青春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坚持榜样引航:开展各级各类评先评优、举行学生表彰大会,充分挖掘学生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的先进事迹,组织开展十佳大学生交流分享会、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学校在第九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重庆赛区决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五是持续强化数字赋能,着力推进智慧思政。优化载体建设,推进“智慧学工”平台落地,切实提高学生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学生管理从“更便捷”向“更智能”转变,坚持“让信息多跑路、让学生少跑腿”的工作理念,做好“新学工”本科生教育管理系统的功能整合,实现评奖评优、学生资助、违纪处分、宿舍调整、心理健康测评等业务的“线上办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学生满意度。启动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体——重庆理工大学专属“智小理”的建设,加速智能技术与育人的深度融合,探索教育模式的革新。打造专属“AI辅导员”,为学生管理工作减负增效,实现对学生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关怀。通过对学生数据进行实时调动分析和处理,辅导员就能利用AI智能对话形式快速了解所负责学生的情况,实现任务查询、工作进展反馈及管理成效评估,为辅导员及管理人员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支持。提高内容质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时效性和吸引力,积极打造“重理工学生处”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新媒体阵地,持续推送思政资讯、学工力量、五育风采、朋辈榜样等,让辅导员和班导师主动发声,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本学年发布推文220余篇,累计阅读量近40万人次,多次入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受欢迎公众号”榜单。指导各学院发挥好“指尖微思政”协同育人作用,形成网络思政育人矩阵,相关工作被《人民日报》、新华网、华龙网等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
4.4学风管理与学生获奖情况
学风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学风建设成效,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始终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齐抓共管,共筑学风。深化学风建设“六进”活动。坚持“每天”学风督导+“每周”辅导员双进+“每月”学风专项督查制度,即每天组织学工干部和学生干部开展学风学纪督查,每周辅导员、班导师开展进寝室和进教室“双进”工作,每月组织学校领导干部深入课堂开展学风专项督查并印发《学风专项督查通报》。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共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坚持诚信教育线上线下融会贯通,倡导与约束双管齐下,每次考试前发布诚信考试推文,举行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并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等,不断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切实推动学风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是创先争优,引领前行。修订印发《重庆理工大学本科学生综合测评量化考评办法》,同步修订印发《重庆理工大学本科生表彰奖励办法》《重庆理工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构建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学生成才观念。持续开展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丸美”十佳大学生等评选,开展“十大学霸”“最美学风”寻访等活动。组织开展优秀毕业生、十佳大学生等先进事迹和考研交流分享会。通过校内橱窗、LED宣传栏、网站、微信等多种渠道宣传优秀学生先进事迹,通过选树和宣传优秀大学生,营造起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先进典型的浓厚氛围。本学年,评选国家奖学金获得者102人、筑梦奖学金获得者33人、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796人、校级综合奖学金获得者5486人、重庆市普通高校2024学年度学生先进个人269人和先进班集体8个,“丸美”十佳大学生10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陈乐作为重庆市市属高校唯一代表荣登获奖代表名录。
三是编织帮扶,助学共进。以班级单位配备班导师,在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全方位指导学生。同时,各学院还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了科研导师,为学生在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此外,健全学生“导学团”和朋辈帮扶工作机制,开创“士继新锐训练营”项目,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完善朋辈教育的长效机制,发挥朋辈互助的力量,引导学生通过榜样的作用养成积极的学习生活习惯,有效帮助帮扶对象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了教师导学和朋辈帮学的良好氛围,对学习困难学生解决学业问题切实做到了精准化帮扶。
四是以赛为媒,激发潜能。学校不断创新校园活动载体,充分搭建起能让同学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各类学科竞赛、文体竞赛和学风建设活动,如校级层面的“挑战杯”“开拓杯”“无线电杯”“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以及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举办的“汽车科技文化节”“计算机科学文化节”“星光导航计划”“生物医药文化节”“‘青春遇见马克思’特色读书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研社”等,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赛促学有效推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促成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本学年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2293人次,相比上一年增加46.24%,其中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相比上一年增加21.95%,获得职业资格证书280项次,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分别为67.78%和23.53%。
2023-2024学年,学校投入经费500余万元,用于资助各类学生竞赛。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获奖情况如表4.1所示。学生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54项、三等奖53项,省部级特等奖6项、一等奖82项、二等奖116项、三等奖145项。
表4.1 2023—2024年学科竞赛获奖统计表
竞赛名称 |
省部级特等奖 |
省部级一等奖 |
省部级二等奖 |
省部级三等奖 |
国家级特等奖 |
国家级一等奖 |
国家级二等奖 |
国家级三等奖 |
2023年重庆市高校第四届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 |
|
|
1 |
2 |
|
|
|
|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
1 |
1 |
1 |
4 |
|
|
1 |
1 |
第16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
|
|
1 |
1 |
|
|
|
|
第48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
|
|
|
|
|
|
|
|
第16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
4 |
1 |
1 |
1 |
|
|
|
|
2023年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 |
|
|
|
2 |
|
|
|
|
2023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工业工程与精益管理创新赛 |
|
|
|
|
|
|
|
1 |
2023“衡信杯”智慧税务大赛 |
|
|
|
|
|
|
1 |
1 |
2023年第八届“科云杯”全国大学生财会职业能力大赛 |
|
|
|
|
|
|
1 |
1 |
202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
|
11 |
13 |
|
|
|
4 |
|
2023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 |
|
|
|
1 |
|
|
|
|
202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
|
10 |
17 |
|
|
2 |
2 |
|
“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阅读 写作大赛 |
|
5 |
4 |
2 |
|
|
1 |
|
第12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 |
|
|
|
|
|
|
1 |
4 |
2023重庆市第11届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 |
|
1 |
1 |
4 |
|
|
|
|
第六届重庆市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 |
|
|
3 |
6 |
|
|
|
|
2023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 能力大赛 |
|
|
2 |
|
|
|
2 |
1 |
重庆市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 |
|
1 |
3 |
10 |
|
|
|
|
2023第三届重庆市大学生乡村振兴 创意大赛 |
|
|
2 |
2 |
|
|
|
|
第二届“中语智汇杯”全国大学生国际商务谈判大赛 |
|
|
|
|
|
|
|
1 |
2023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 |
|
|
2 |
|
|
|
|
|
第15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
4 |
5 |
13 |
|
|
2 |
2 |
2023年重庆市大学生商科创新能力大赛 |
|
1 |
1 |
1 |
|
|
|
|
第19届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 |
|
1 |
|
|
|
|
|
|
2023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第三届青少年专利孵化展 |
|
|
1 |
|
|
|
|
|
2023重庆市大学生供应链设计大赛 |
|
|
1 |
|
|
|
|
|
2023重庆市大学生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大赛 |
|
1 |
1 |
4 |
|
|
|
|
2023年重庆市大学生会计信息化竞赛 |
|
2 |
1 |
|
|
|
|
|
永新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金相大会(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第二赛道) |
|
|
|
|
|
1 |
|
2 |
徕卡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 |
|
|
|
|
|
|
2 |
3 |
2024第18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
1 |
1 |
1 |
4 |
|
|
1 |
1 |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
|
8 |
6 |
2 |
|
|
|
|
2024第17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
|
3 |
6 |
12 |
|
|
3 |
1 |
2024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
|
|
1 |
|
|
|
|
|
2024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 |
|
|
|
|
|
2 |
|
2 |
202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 |
|
|
|
|
|
1 |
|
|
第26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 |
|
|
|
|
|
|
4 |
2 |
2024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 |
|
8 |
10 |
12 |
|
1 |
1 |
6 |
2024第12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 |
|
2 |
1 |
1 |
|
|
1 |
1 |
2024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 |
|
1 |
|
26 |
|
|
|
|
2024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 |
|
3 |
|
|
|
|
2 |
|
2024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 |
|
2 |
1 |
1 |
|
|
|
1 |
2024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 |
|
|
|
1 |
|
|
|
|
2024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 |
|
|
|
2 |
|
|
3 |
4 |
第17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 |
|
|
|
1 |
|
|
|
|
2024第10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
|
|
2 |
2 |
|
|
|
|
2024第15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 |
|
|
2 |
2 |
|
|
|
|
第15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
|
|
|
|
|
|
2 |
1 |
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 |
|
|
|
|
|
|
|
1 |
2024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博弈大赛 |
|
|
|
|
|
11 |
10 |
1 |
2024第12届“泰迪杯”全国数据挖掘挑战赛 |
|
8 |
17 |
|
1 |
1 |
6 |
6 |
“合泰”杯第十六届大学生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 |
|
2 |
|
5 |
|
|
|
|
2024第5届重庆市化学实验竞赛 |
|
|
|
3 |
|
|
|
|
重庆市高校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竞赛 |
|
|
2 |
2 |
|
|
|
|
2023年重庆市大学生智能网联汽车大赛 |
|
1 |
|
1 |
|
|
|
|
2024年“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 |
|
1 |
1 |
6 |
|
|
1 |
3 |
未来设计师 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 |
|
3 |
4 |
5 |
|
|
|
3 |
2024第七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 |
|
|
|
|
|
|
1 |
3 |
2024第21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与对抗 技术竞赛(ISCC2024) |
|
|
|
|
|
|
2 |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
|
|
1 |
1 |
|
|
|
|
2024年“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
|
|
|
3 |
|
1 |
|
|
5质量保障体系
5.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重点,注重三全育人模式创新,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现有校领导10名,均具有高级职称。2023-2024学年,学校领导班子继续将本科教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围绕招生、培养、就业等重大事项,多次召开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以及专题会议研究相关工作,审议了相关议题36个。
校领导带头落实听课制度,深入教室、实验室线下听课,进入网络课堂线上听课,深入了解师生的上课情况,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引导师生良好教风、学风不断形成。2023-2024学年,校领导听课62节次,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28节次。同时,校领导认真落实联系学院制度,深入学院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5.2教学管理与相关制度
5.2.1 教学管理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管理经验丰富、服务意识强的教学管理队伍。2023-2024学年,学校配有本科教学管理人员68人,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8人。教务处配备处长1名、副处长2名、职员24名,半数以上人员已在教学管理岗位上工作8年以上;二级教学单位还分别配备了本科教学副院长1名、教学秘书1-2名。各教学管理岗位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5.2.2 教学管理相关制度
为加强本科教学管理,规范学生管理和教学秩序,2023-2024学年学校修订、出台了一系列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为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各教学环节工作,出台了《重庆理工大学本科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重理工发〔2024〕26号)。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重庆市普通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指南》《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出台了《重庆理工大学高质量本科专业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6)》(重理工发〔2024〕39号)。
5.3学生管理与服务
学校持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2023-2024学年,学校选聘辅导员165人,专职辅导员与在校生比例为1:193。学校积极构建网格化一站式学生管理服务体系,管理服务并举,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了社区党建阵地建设,浓厚了社区党建氛围,落实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网格员”管理制度,实现了党团组织对社区的全覆盖。推进立足学院特色和专业特色的“一站式社区”建设模式,加强学生社区党团建设、文化建设、服务建设、活动品牌建设,重点打造“社区里的四史课堂”“学生社区学风督察”等品牌活动,持续浓厚学生社区育人氛围。
二是整合“五种力量”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保驾护航。建立校领导联系走访学生社区制度、学院党委书记担任园区负责人的“园长负责制”,彰显“领导力量”;部分辅导员进驻园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健全学生社区制度建设,压实“思政力量”;通过“双百导师计划”,邀请党政领导、英模典型、离退休干部等担任“正心导师”开展专题党课宣讲,凸显“专业力量”;通过社区医生、心理咨询师、保卫干部、新大正物业提供优质化、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学生社区管理服务,提升“服务力量”;通过“与优秀同行”“向榜样致敬”“社区文化节”系列活动,发挥“朋辈力量”。
三是构建学生社区的学生自治组织体系。以“园区-楼层-寝室”为“面”“学院-年级-班级”为“线”,以“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勤工助学岗-学生助理团”为“点”,实现对楼宇、楼层的全覆盖。通过学生自律委员会,在学生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加强与公寓入住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公寓管理更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学生公寓助理团,辅助公寓办公室完成日常办公工作;通过管理员助理团,辅助园区管理员完成园区日常事务处理,以文化浸润,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
四是积极建设搭建“一站式”学生社区智能体。基于“知行理工”APP,“智慧学工”系统,“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等智能化、特色化平台,融合打造“智小理”一站式学生社区智能体,实时掌握学生生活动态,利用大数据赋能提升学生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实现线上与线下、通识与专业、社区与学院、老师与学生、高年级与低年级“五联动”,打破校区、专业、年级、师生界限。依托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线上服务平台,将学生常用的学习、生活信息模块集成到社区服务板块中,学生通过该服务平台,足不出户,完成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相关事务处置及意见、建议反馈。学校获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在今年重庆市教委“一站式”学生社区迎检工作中排名第4位,相关工作得到审核评估专家郭兴蓬的高度认可。
五是健全资助育人体系,用心用情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坚持育人导向,完成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汇编,定期开展资助工作人员培训,规范程序、明确职责,严格执行“三公三审”制度,强化资助项目在执行中的过程监督和检查,规范学生资助档案管理,确保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做实奖助贷勤补免等资助日常管理和经费发放工作。提升学生资助信息化水平,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电子档案,借助大数据信息实行动态智慧管理,健全学籍与资助信息管理协调机制,常态化开展学籍、资助、特殊困难群体人口数据比对,为实施资助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持续开展“心光·砺行”资助育人系列主题活动,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励志、感恩、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选树宣传优秀受助学生典型,发挥榜样育人作用。探索实施“隐形资助”,推进资助工作从“保障型”向“发展型”深化与拓展,赋能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立2023级繁花功能型团支部,探索发展型资助+心理帮扶的协同育人模式,该案例荣获2024年重庆市教委组织的高校心育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典型案例三等奖。
六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推动心理育人工作。学校通过构建重点学生“学情数据库”,持续对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异常、原生家庭异常、就业困难等需特殊关注学生的管理,做到“一生一档、一生一策”,加强特殊关注对象的精准帮扶。不断完善“校-院-班-舍”四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通过多层级的信息反馈网络,及时发现并介入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团辅、心语讲座、心驿沙龙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微信、QQ等网络平台推送心理健康知识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本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取得众多突破性成果。
表5.1 2023-2024学年心理健康教育获奖统计表
获奖时间 |
获奖项目 |
获奖内容 |
2024年4月 |
荣获重庆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示范中心 |
|
2024年5月 |
重庆市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景剧推选展示活动 |
特等奖 |
2024年6月 |
重庆市高校心育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征集活动 |
心理微课二等奖、暖心贴士和典型案例三等奖 |
2024年10月 |
2024年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 评选(高校危机干预类) |
二等奖 |
2024年10月 |
2024年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 评选(高校工作案例类) |
二等奖 |
2024年10月 |
全国百名心理委员风采展 |
管理学院2022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周川凌入选 |
2024年10月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微视频征集活动 |
《向阳而生》作品入选 |
2024年10月 |
重庆市第二届“甜甜虎”心理健康教育推选活动 |
优秀论文、优秀公益项目各一项 |
2024年11月 |
全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征集展示 活动 |
两件作品入选 |
5.4质量监控与评价
学校建立了“1115”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115”即1个出发点:以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1个目标: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1个主体:以学院为质量保障的责任主体;5个系统:以决策系统、管理系统、执行系统、保障系统和反馈系统为支撑。如图5.1所示。
决策系统由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决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发布相关政策;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教学工作重大事项提出咨询建议。管理系统由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等组成;教务处负责规划和统筹全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学生处、研究生院负责全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并制定相关的标准和制度;各学院负责具体实施。反馈系统由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招生就业处、校友会等构成,负责收集来自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教学质量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形成反馈报告。
图5.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图
5.4.1 日常监控与听课评价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开展学院教学工作评估、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量化考评、在校生学习与成长满意度调查、毕业生中期发展与培养达成评价、学风督查、生源质量分析、就业质量分析等,对本科教学质量实行常态化监测。通过教学质量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教学工作例会、教学督导工作会,通过评估报告、分析报告、教学督导通讯、教学督导信息月报、《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信息反馈与改进表》等,建立多渠道的质量信息收集、分析、反馈机制。相关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和教师根据反馈信息查找原因并及时改进,相关部门对整改成效进行检查,形成闭环,确保持续改进。
2023-2024学年,学校积极落实听课制度,督导开展听课、巡课,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师生互动等情况进行检查。本学年,学校校领导听课62节次,中层领导干部听课1327节次,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织成员听课2806节次。听课情况均及时反馈给相关学院,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教务处、学生处、学校教学督导团等坚持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通过考试巡考、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有关诉求;校教学督导团28位督导专家分成19个小组,分别深入19个二级教学单位,对毕业设计(论文)、试卷、实验实习等教学档案材料进行了重点抽查,对相关教学资料的质量进行反馈;通过校级督导专家参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查重检测、答辩等环节的监控,保障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学校教学督导团坚持与职能部门开展工作交流,督查学校教学管理文件执行情况、教学管理与服务情况;落实校教学督导团联系人制度,积极与二级教学单位交流,及时反馈信息,督促整改;各二级教学单位切实承担起质量监控的主体责任,具体负责本单位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工作。
5.4.2 本科生评教
学校持续贯彻OBE教育理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师生双向互动、信息及时反馈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23-2024学年,学校共组织完成了5378门次符合测评条件的本科生课程教学的测评工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共测评课程2760门次,其中理论课程2483门次,实验课程19门次,体育课程258门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共测评课程2618门次,其中理论课程2356门次,实验课程16门次,体育课程246门次。
本学年全校共有386922人次本科生参与了课程教学的测评工作。教师平均得分分别为94.78、95.05,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比较认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对课程教学测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形成了课程教学质量测评分析报告,反馈给各学院。
5.4.3 本科教学基本状态自评
学校高度重视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和利用工作。2023-2024学年,学校利用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与评估系统,圆满完成了本科教学基本状态的学年自评工作。及时采集、按时上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至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同时,根据校内教学基本状态库平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学校的自评分析报告,报告显示: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基本办学条件满足需求,教师师资引进、进修交流活动有序开展;学校教学经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实验实训场所等的投入逐步加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全部开设,引进MOOC课程30门、自建SPOC课程2门,建成14门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程资源;学生科技文体活动欣欣向荣,竞赛获奖人数较往年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根据本科教学基本状态自评分析报告,学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改进,用来指导学校的工作。依据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报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分析等,学校合理规划和指导教师引进、实验设备投入、专业招生调整等工作,暂停了13个本科专业招生。
5.5专业认证开展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专业认证工作,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大力助推专业建设上台阶、上水平。按照《重庆理工大学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重理工发〔2018〕26号)相关要求,从宣传发动统一认识、组织学习调研,以及建设经费、奖励绩效、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等多方面给予充分考虑,各学院积极努力,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2023-2024学年,学校举办了有关学习培训交流会15场,各工科学院积极参与校内外学习培训,加强认证申请工作的组织、协调,资助工作直接经费90余万元。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突破口推进专业内涵发展,实施专业动态调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辆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材料成型与工程专业、物联网专业正在全力准备接受认证专家联合进校考察;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申请。
6学生学习效果
6.1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始终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服务学生的质量和水平。
2024年,学校开展了在校生学习体验调查,共计17645名本科生参与,参与率为66.26%,覆盖所有学院、专业。调查结果表明,本科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相关服务和资源设施的满意度评价总体较好,在校学习的总体满意度为94%。学生的成长自我评价总体较好,学生对自身学习、沟通、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满意度均在90%以上。
2024年,学校开展了2019届毕业生中期发展与培养达成跟踪评价,共计3295名毕业生参与调查,参与率为50.3%,覆盖所有学院、专业。调查结果表明,2019届毕业生毕业五年后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87%,高于全国非“双一流”本科2018届毕业五年后(86%)。毕业生关键核心能力及知识达成整体较好,各项知识的达成度均在91%及以上,可以较好地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6.2学生毕业与就业
2023-2024学年,学校应届本科生7141人,毕业6724人、授予学士学位6645人,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分别为94.16%、93.05%。
学校始终坚持把就业工作放在学校事业发展“生命线”的高度来看待,树立“全过程”就业工作意识,调动“全力量”参与就业工作。一是抓好统筹部署,促进高位推动。落实“一把手”工程,学校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督办”,构建“四级”“三全”的工作格局。建立就业工作周报、月报制度,实施“赛马比拼”;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细则,将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挂钩,把毕业去向落实率作为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依据。学校制定出台《关于做好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2024届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的通知》,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二是抓好岗位挖掘,促进供需对接。深入开展访企拓岗,推进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提质增效,走访企业280余家,新增到校招聘单位400余家,拓展需求岗位9000余个。不断夯实校园市场,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根据需求每周二、四不定期开展各类集团性、行业性、区域性双选会57场,开展宣讲会473场,来校企业共计2360家,为毕业生提供岗位需求数13万多个。积极拓展基层就业空间,举办西部计划专场招募会、优秀毕业生事迹展示等,提升引导实效,2024年基层就业211人,占比2.34%。三是抓好就业育人,促进精准指导。坚持把就业教育和就业引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家国情怀和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封闭培训,持续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授课内容,提升课程实效;精细化地开展个体指导服务,常态化开展个体咨询和团队辅导,为2024届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咨询800余次,团队辅导120余次。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就”,2024年组织1.3万名学生报名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参赛人数位居重庆市高校首位,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四是抓好重点群体,促进暖心帮扶。建立校、院、系、班四级联动,按照“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原则,落实帮扶责任,建立电子帮扶台账,动态更新帮扶进度。为特殊群体毕业生优先推荐岗位、优先安排见习实践,精准推送不少5个以上岗位信息,开展不低于5次的一对一指导。为家庭经济困难、残疾毕业生发放不低于300元的校级求职补贴,2024届受惠毕业生463人,发放金额14万元。深入实施“宏志助航计划”,激发就业困难群体求职就业内生动力,2023—2024年累计培训校内外学生1270人,特殊群体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超全市平均去向落实率3.1个百分点。五是抓好校友资源,促进渠道拓展。依托人力资源专业优势,整合人力资源战线校友资源,成立重庆理工大学人力资源行业校友分会,拟选聘100名校外实践导师,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岗位信息、就业指导、实习实训、职业规划等校外指导服务。依托校友会各学院、各行业分会,广泛收集关联企业招聘信息,持续举办校友企业专场双选会,2024年到会校友企业81家,提供岗位560余个。发挥校友朋辈引领,通过校友就业指导讲座、校友朋辈导师、就业升学经验分享等系列活动,引导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六是抓好数据分析,促进就业反馈。精准统计毕业生就业去向,从严从实开展学院核查、学校抽查、毕业生核验以及全覆盖短信核查的监督核查机制。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短期调研、毕业生发展情况中长期调研、用人单位调研,编制《毕业生质量报告》《分学院毕业生质量报告》,汲取各方意见建议,建立健全就业工作持续改进机制。整合招生录取、毕业生派遣、智慧就业平台以及问卷调查等基础数据,建立评价模型,编制《本科招生就业联动分析报告》,为深化专业建设,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截至2024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5770人。本届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的3685人,占63.86%。升学1151人,占19.95%,其中出国(境)留学63人,占升学总数的5.47%。学校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批发和零售业和建筑业、电力相关行业等行业。从毕业生就业区域和就业单位性质看,西南地区、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区域,其中重庆市内就业54.78%;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吸纳了44.35%的本科毕业生。
6.3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成就
根据第三方机构2024年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善于学习,爱岗敬业,具有良好创新钻研意识,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满意度为94.8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表现的满意度为92.42%。
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各层次各类型学生逾17万。毕业生分赴全国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涌现了大批的杰出人才,如原重庆市政府副市长、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情林;枪械专家牟正国;原九洲集团董事长张正贵;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究员、学术带头人,为我国的洲际导弹试验和同步卫星发射试验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获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黎孝纯;阅兵仪式上全新亮相的山猫全地形突击车总设计师陈劲等。
目前学校已成立了加拿大境外校友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23个地方校友分会;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理学院等14个学院分会;汽车行业校友分会、创业校友分会、人力资源行业校友分会等3个行业校友分会。各地校友、校友分会积极服务母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为国家尤其是重庆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学校八十周年校庆中,校友们以母校80周年校庆为契机,感恩母校的培养和教育,积极支持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如丸美(中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孙怀庆捐献800万元设立“丸美基金”;狼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立捐献800万元设立“狼卜基金”;百利威现代仓储物流公司总经理霍建民捐赠“士继征途”画卷和“三亭一廊”校园景观建筑等。
7工作特色和主要经验
7.1联动四个课堂,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学校传承红色基因,秉承首任校长李承干先生“值得吾人尽力而为者,唯有教育”的办学情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打造融“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于一体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构建重理工特色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强化第一课堂,以理服人,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一是抓谋划、强统筹,构建“长效化”机制。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主要领导“三带头”,形成全校联动协同工作机制。二是抓内容、强支撑,突出“特色化”发展。编制《重庆市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选编》,构建“马院+”思政建设共同体,设立“一院一品”专项。三是抓教研、强示范,打造“专家化”队伍。激励思政课教师投入教研教改,深入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案例库打造、教学方法研讨及教学效果评价探索。
活跃第二课堂,以文化人,打好红色文化认同牌。一是抓资源整合,夯实文化载体。打造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校史文化展厅、兵工文化广场,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二是抓教育引导,把牢思想方向。把握每次典礼仪式,上好“大思政课”,设立“红岩文化月”,构建“六个一”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三是抓精神转化,强化奋斗志向。创设《我的信仰必修课》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原创话剧、小品《余祖胜》、舞台剧《黎明的召唤》《士继门》,让舞台变为讲台。
延展第三课堂,以行感人,铸造社会实践大熔炉。一是开展红色研学,感悟初心使命。组织学生赴市内外革命圣地开展红色研学,打造“寻迹红岩精神线路”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二是发力创新创业,逐梦青春舞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引导青年学子敢闯会创,在习近平总书记给“红旅”活动学生回信五周年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三是提升综合素质,担负青年使命。发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每年暑期组建100余支市级重点团队、专项团队等,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抢占第四课堂,以网聚人,构建网络空间新生态。一是善用新形式,拓展网络思政育人格局。聚焦青年、吸引青年,学生录制的抗“疫”快板、战“疫”手语舞等被学习强国平台推送,网络点击浏览量达100万余次。二是活用融媒体,打造网络思政育人引擎。通过“报刊台网微端屏”共同发力,开展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的主题育人活动。三是巧用新技术,提升网络思政育人实效。推出“红色云课堂”系列慕课,打造思政微课,推出师生、校友、校史等系列宣传200余期。
近年来,学校获批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建设共同体示范点、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高校精品文化巡展巡演项目、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金奖,相关工作入选2022年全市高校党建“十大新闻”。
7.2打造“学缘式”产才融合新模式,培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打造集“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协同育人”的“学缘式”产才融合新模式,培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聚焦科技创新,面向“大问题”,培育“大人才”。学校坚持“向最高处攀登、向最深处钻孔、向主战场进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集力量进行原始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石晓辉教授为代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先进试验检测技术与装备”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开展了长达20多年的持续攻关研究,突破了一系列的技术壁垒,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动系统试验关键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二十年磨一“尺”,以学校自主培养的国家杰青刘小康教授为代表的时栅团队基于我国精密测量技术发展现状,根据“时空转换”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以“时间测量空间”这一重要学术思想,并由此诞生了一把原创于中国的“精密尺子”——时栅技术,实现了我国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的自主可控。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发展,时栅技术已发展成为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的标志性、首创性成果,被誉为“中国精度”。
目前,学校培育和汇聚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国际著名数学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300余人次。
聚焦成果转化,孵化“大企业”,支撑“大产业”。学校聚焦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前端概念验证、中端中试、末端产业化,先后打造了1.9万平方米的国家大学科技园、6万平方米的加速器园区和10万平方米服务企业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园,并与九龙坡区、巴南区打造清研理工创业谷、极速超越创客空间等2个专业化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及团队238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部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优势,通过以股权为纽带建立学缘型合作关系,有效整合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社会资本、创业基金、研发团队或成果所有人等多方资源,搭建了以技术为核心、以空间为载体、以资本为抓手、以服务为支撑的“四轮驱动”创新服务模式,形成全要素赋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近年来,相关成果孵化了10余家科技公司和1个智能制造产业园,为吉利、长安、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公司提供服务,年产值超过6亿元。2021年,学校以纳米时栅37项专利作价入股,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联合成立“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形成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催生出新的产业生态群。在科技部发布的单个项目转化榜单中位列全国第7,入选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案例”。
聚焦人才培养,反哺“大教学”,造就“大能力”。学校与孵化企业先后共建教育部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重庆市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学院,针对不同产业工程师岗位能力需求特点,践行差异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确保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成骨干”。教育部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主线,学校和企业共同重构专业知识体系、设计前瞻性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制课程,共建专业课程资源库,以企业真实工程问题为牵引,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打造学生科技创新梦工场,突破学科、学院壁垒,建立“车辆+计算机+电子+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体系。重庆市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学院围绕高端制造装备“器件、部件、系统和装备”全产业链,面向未来高端装备制造发展需求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院士、杰青领衔的高水平师资团队,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平台,探索基于项目的动态教学模式,将国家级科研课题转化成教学资源,毕业设计直接对接关键技术研发课题,塑造学生科研攻关能力与未来技术视野。
我校士继巴哈车队在202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中斩获操控赛项目本科组全国第一名,总成绩获本科组全国二等奖。我校参赛作品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一等奖作品数量和获奖总数量均居市属高校第一,作品“基于后翅航向进行转向的仿生蝴蝶”成为唯一获邀参加决赛闭幕式表演的作品。毕业生创立的乐知行科技公司所开发的产品畅销50余所高校,短短2年时间已成为全国智能汽车新工科教育知名企业。
7.3探索科教融汇育人新模式,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
学校抓住重庆市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契机,充分发挥学校刘小康教授团队20年如一日在纳米时栅测量技术方面的深厚研究积淀,提出了原创性学术思想,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纳米精度时栅测量理论体系,解决了高档数控机床和绝密战略武器的高精度位置检测难题,实现了我国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自主可控。聚焦量子传感和原子、近原子尺度制造等未来科技领域革命性与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以“大科学装置+国家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人才培养”四合一融合平台为支撑,以一流科学家创新团队师资为引领,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探索革命性创新技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一是以现有大师培育未来大师。在现有国家杰青团队基础上,引进日本高伟院士、爱尔兰房丰洲院士等一流科学家充实大师队伍,实行“一生一导一案一题”,有组织引导学生加入导师科研团队、参与课题攻关,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面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培育跨学科研究能力。二是以重大成果转化特色教学资源。将量子传感和原子制造等领域的原始创新方法转化为“微观尺度下量子调控及增强机理探索”“功能微纳结构界面多尺度耦合力学行为机理”等系列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库,有机融入科研项目训练等拔尖人才培养各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三是以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引领育人平台升级。机械测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筹)被列入重庆市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第68号重点建设项目,筹建百平米级恒温恒湿洁净间获市政府1亿元资助,加速量子精密传感、超快激光原子尺度制造等技术突破与装备形成,进一步推动量子传感与原子尺度制造等领域的软硬件育人条件建设。目前已遴选32名学生进入“智能感知菁英班”,参与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该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进行了广泛报道,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时任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市委书记袁家军、市长胡衡华、市委副书记李明清、市教育工委书记刘宴兵等领导莅临指导并高度评价。学校将继续把握新工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建设内涵,着力培养高端制造装备产业方面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
8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8.1教育数字化转型步伐急需加快
主要问题: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加强教学内容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推动智慧教学建设已刻不容缓。学校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新兴技术,全面推进教育数智化转型方面有待进一步加速推进。
原因分析:一是学校在数字化转型所必需的智能新基建方面部署不够充分。二是教师对数字化转型所必备的教学新理念理解不够彻底应用不够深入。
解决措施:一是继续加快推动“畅学重理工”第二期建设,坚持“应用为王”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联合政府、学校、产业等力量,持续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践等教育核心要素的数字化转型与体系化创新,不断建立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和管理模式变革的数字教育生态。二是继续强化开展“士继教学大讲坛”各种活动,开展分类、分层教学培训,建设通用、专项培训体系,提供个性化政策支持和专项培育保障;开展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系列主题讲座或工作坊,鼓励青年教师基于学生学习规律开展个性化教学,面向全体教师开展数字素养测评,针对不同需求开展专题培训。
8.2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急需提升
主要问题: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愈发重要。学校在各项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中获得高质量高水平奖项不足或不可持续。
原因分析:一是各类实践创新平台功能发挥不足。二是各级竞赛活动体系不全。三是各类实践创新品牌不亮。
解决措施:一是搭建多元平台,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健全“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以赛促改 以赛促建”机制,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推动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充分利用好科技创新工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及各类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搭建“课内实践—项目训练—综合创新—成果孵化—初步创业”全链条创新创业实践多元平台矩阵,使学生“人人有出彩机会”。二是构建多级竞赛,推动教师将学科新进展、科研新成果、产业新技术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围绕企业真实难题、科研真实问题、社会真实需求、国家重大需求,设置本科四年不断线贯穿式动态竞赛项目库,常态开展课程赛、专业赛、学院赛、校级赛。积极组织各类竞赛校内选拔赛,全力支持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竞赛,主动承办市级及以上有关竞赛。构建“课程赛-专业赛-学院赛-校级赛-市级赛-全国赛”进阶式多级竞赛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三是创建多样品牌,不断完善赛制和组织模式,推动传统竞赛升级提档,参与人数更多、项目范围更大、育人效果更好;围绕学科专业新变化、人才培养新要求、学生成长新期待,举办新的竞赛精准育人;创建“一部门一活动 一学院一标杆 一专业一特色”繁花式多样品牌赛事集群,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支撑学生个性发展。
重庆理工大学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支撑数据
表1 2023-2024学年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全日制在校生数(人) |
普通本科生 |
26221 |
普通专科生 |
0 |
硕士研究生 |
5700 |
留学生 |
53 |
合 计 |
31974 |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
82.01 |
表2-1 2023-2024学年学校教师数量及结构一览表
项目 |
专任教师 |
外聘教师 |
数量(人) |
比例(%) |
数量(人) |
比例(%) |
总计 |
2048 |
/ |
455 |
/ |
职称 |
正高级 |
358 |
17.48 |
86 |
18.90 |
副高级 |
655 |
31.98 |
158 |
34.73 |
中级 |
980 |
47.85 |
90 |
19.78 |
初级及其他 |
55 |
2.69 |
121 |
26.59 |
最高学位 |
博士 |
1218 |
59.47 |
143 |
31.43 |
硕士 |
565 |
27.59 |
194 |
42.64 |
学士及其他 |
265 |
12.94 |
118 |
25.93 |
年龄 |
35岁以下 |
394 |
19.24 |
55 |
12.09 |
35-44岁 |
833 |
40.67 |
166 |
36.48 |
45-54岁 |
620 |
30.27 |
150 |
32.97 |
55岁以上 |
201 |
9.82 |
84 |
18.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