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栏目

重庆理工大学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时间:2024-12-06
  • 作者:
  • 点击:
  • 来源:

前言

抗战烽火淬炼,兵工血脉浸润。重庆理工大学诞生于1940年,前身是国民政府兵工署第十一技工学校(对外称士继公学),首任校长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兵工界国宝、曾任新中国首任国家计量局局长的李承干先生。学校为抗战而生、因兵工而兴,是享誉国内的兵工七子之一,现为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也是西南地区唯一具有兵工背景的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坐落于重庆市,建有花溪、两江、杨家坪等3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拥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花溪主校区建筑群婉约典雅,景观山水交融,获得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获评重庆市十佳园林式单位”“重庆冬季最美大学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以工为主、以理为基、以文赋能,构建了工、理、管、经、法、医、文、艺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紧密对接重庆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十四五重庆市重点学科14个,设有一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等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设有58个招生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特色专业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

学校坚持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以及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近年来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大思政育人经验做法被《光明日报》、教育部官微报道。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5万余名优秀人才,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单位等多项办学育人荣誉。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首位战略培育和汇聚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国际著名数学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300余人次,建有重庆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重庆市海智工作站等省部级人才平台,先后获得重庆市海外留学人员先进工作集体”“全市人才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学校坚持向最高处攀登、向最深处钻孔、向主战场进军,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53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多个科技服务平台,是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1项,省(部)级奖励197项;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200多项,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7项、有效国家发明专利940余项,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连续2年位列全国高校50强,入选2023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案例。主办高水平中英文期刊6种,打造了亚洲人工智能技术大会等多项行业品牌会议。以纳米时栅精密位移测量理论及技术为标志的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纳米时栅技术成果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誉为中国精度,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与国内多个市(区)县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与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兵器装备集团、兵器工业集团、中国通用、长安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与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形式、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是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等国际联盟组织成员高校,牵头发起成立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知识产权高校联盟。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2023年以来,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重庆市委市政府等各级领导密集来校调研,充分肯定学校发展成效。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勉励学校朝着更宏大的目标勇攀科技高峰,成为重庆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要求把学校打造成为重庆理工类高校发展样板

当前,学校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明德笃行,自强日新的校训和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重理工精神,赓续首任校长李承干先生值得吾人尽力而为者,唯有教育的办学情怀,阔步创业新征程,持续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国防科技两大办学特色,着力创建国家一流学科,加快打造重庆理工类高校发展样板,努力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1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立足重庆、背靠兵工、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扎根巴渝大地办大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传承创新文化精神,强化国际交流合作。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正确价值观和强烈社会责任感、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需求,构建了工、理、管、经、文、法、医、艺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设有71个本科专业,共涉及8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37个占52.11%理学专业5个占7.04%、文学专业4个占5.63%、法学专业2个占2.82%、经济学专业6个占8.45%、管理学专业15个占21.13%、医学专业1个占1.41%,艺术学专业1个占1.41%已形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结构合理、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本学年新增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字经济两个专业。为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将汽车服务工程、产品设计、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机器人工程、工业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学、金融数学、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13个专业暂停招生。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如表1.1所示。

学校目前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5个,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医学6个学科门类,其中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14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

1.1 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科门类

所属学院

首届招生

时间

备注

1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

理学院

2024


2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2002


3

071202

应用统计学

理学

1987


4

020305T

金融数学

经济学

2016

暂停招生

5

070202

应用物理学

理学

2004

暂停招生

6

080503T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工学

2015


7

080418T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工学

2023


8

020101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金融

学院

2001

暂停招生

9

020109T

数字经济

管理学

2024


1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1995


11

020301K

金融学

经济学

1994


12

020302

金融工程

经济学

2013


13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1994

暂停招生

14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1999


两江国际学院

2015

中韩合作

项目

15

080903

网络工程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9

暂停招生

16

080905

物联网工程

工学

2012


17

120108T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管理学

2020


18

080207

车辆工程

工学

车辆工程

学院

2003


19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工学

2008

暂停招生

2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工学

2008


21

082106

装甲车辆工程

工学

2010


22

080205

工业设计

工学

2000


23

130504

产品设计

艺术学

2015

暂停招生

24

080214T

智能车辆工程

工学

2022


25

120203K

会计学

管理学

会计学院

1988


26

110204

财务管理

管理学

2001


27

120207

审计学

管理学

2011


28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1996


两江国际

学院

2015

中韩合作

项目

29

080801

自动化

工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1991


3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学

2004


31

080703

通信工程

工学

2014


32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工学

2013


33

120202

市场营销

管理学

管理学院

1993


34

120901K

旅游管理

管理学

1996


35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管理学

1996

暂停招生

36

120201K

工商管理

管理学

1986


37

120601

物流管理

管理学

2004


38

050303

广告学

文学

2012


39

120402

行政管理

管理学

2004

暂停招生

40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学

1989


41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管理学

2006


42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996


43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工学

2002


44

08040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工学

2007


45

080411T

焊接技术与工程

工学

2011


46

081302

制药工程

工学

药学与生物

工程学院

2004


47

082601

生物医学工程

工学

2006


48

100701

药学

医学

2013


49

083002T

生物制药

工学

2019


50

083001

生物工程

工学

2003

暂停招生

51

050201

英语

文学

外国语学院

2002


52

050262

商务英语

文学

2016


53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文学

2012


54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学

机械工程

学院

1986


55

0803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

2003


56

120701

工业工程

管理学

2003

暂停招生

57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工学

2014


58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工学

2018

暂停招生

59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工学

2022


60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工学

化学化工

学院

2002


61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工学

2010


62

070302

应用化学

理学

2011


63

030302

社会工作

法学

重庆知识产权学院

2003


64

030102T

知识产权

法学

2006


65

120802T

电子商务及法律

管理学

2014


66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工学

两江人工智能学院

2017


67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工学

2008

暂停招生

68

080902

软件工程

工学

2006


69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工学

2019


70

080717T

人工智能

工学

2021


71

080504T

储能科学与工程

工学

两江国际学院

2023


1.3在校生规模

本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31974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6221人,硕士研究生5700人,留学生53人。普通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2.01%

学校另有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25人、成人夜大(业余)学生2人、函授学生9273人。各类学生的人数情况如表1.2所示。


1.2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科生数

(人)

普通高职

(人)

硕士研究生

数(人)

博士研究生

数(人)

留学生数

(人)

普通预科生数

(人)

进修生数

(人)

成人脱产学生数(人)

夜大

(业余)

学生数

(人)

函授

学生数

(人)

非全

日制

非全

日制

26221

0

5700

825

0

0

53

0

0

0

2

9273

1.4本科生生源质量

学校始终坚持稳规模、调结构,上层次、提质量的招生工作思路,以提升本科生生源质量为基本目标,稳定招生规模,优化生源结构。学校积极适应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建立一核心双平台四空间的招生宣传体系,即以专业为核心,校院两级联动,积极打造招生宣传主流传播平台,紧紧抓住高考前后黄金时间营造特色爆点平台,用好高考实效热度空间、高中高校互利空间、在校学生参与空间和考生高校互动空间。

2023年,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市25个,文科招生省市20个,不分文理招生省市6个。学校2023年招生的65个专业中有3个专业按照大类招生,大类招生专业占全校实际招生专业的比例为4.62%2023年录取普通本科生6084人,其中一本线或特殊类型资格线上考生5921人(不含艺术类),占录取总数的97.79%,生源质量持续提升。本科生实际报到5989人,报到率为98.44%2023年学校招生具体生源情况详见表1.3


1.3 2023-2024学年学校招生生源情况一览表

省份

批次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历史

物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历史

物理

天津市

本科批招生

--

--

475

--

--

--

--

111

--

--

北京市

本科批招生

--

--

434

--

--

--

--

85

--

--

河北省

本科批招生

--

--

--

449

448

--

--

--

121

119

山西省

第二批次

招生A

446

418

--

--

--

63

97

--

--

--

内蒙古自治区

第二批次

招生A

381

360

--

--

--

96

129

--

--

--

辽宁省

本科批招生

--

--

--

--

368

--

--

--

--

213

吉林省

本科批招生

--

--

--

--

345

--

--

--

--

187

黑龙江省

本科批招生

--

--

--

--

360

--

--

--

--

180

上海市

本科批招生

--

--

403

--

--

--

--

54

--

--

江苏省

本科批招生

--

--

--

478

462

--

--

--

67

104

浙江省

本科批招生

--

--

492

--

--

--

--

95

--

--

安徽省

本科批招生

--

--

--

462

465

--

--

--

76

107

福建省

本科批招生

--

--

--

431

449

--

--

--

89

137

江西省

本科批招生

--

--

--

463

448

--

--

--

92

114

山东省

本科批招生

--

--

444

--

--

--

--

118

--

--

河南省

第二批次

招生A

428

396

--

--

--

95

143

--

--

--

河南省

第一批次

招生

521

511

--

--

--

21

67

--

--

--

湖北省

本科批招生

--

--

--

432

437

--

--

--

117

136

湖南省

本科批招生

--

--

--

438

422

--

--

--

114

140

广东省

本科批招生

--

--

--

428

442

--

--

--

104

115

广西壮族自治区

本科批招生

--

--

--

400

371

--

--

--

143

169

海南省

本科批招生

--

--

483

--

--

--

--

146

--

--

重庆市

本科批招生

--

--

--

428

427

--

--

--

95

117

四川省

第一批次

招生

529

539

--

--

--

23

51

--

--

--

四川省

第二批次

招生A

457

459

--

--

--

71

89

--

--

--

贵州省

本科批招生

--

--

--

442

380

--

--

--

101

183

云南省

第二批次

招生A

480

420

--

--

--

67

114

--

--

--

西藏自治区

第一批次

招生

335

305

--

--

--

6

52

--

--

--

陕西省

第二批次

招生A

397

372

--

--

--

84

114

--

--

--

甘肃省

本科批招生

--

--

--

421

370

--

--

--

98

180

青海省

本科批招生

--

343

--

--

--

--

104

--

--

--

宁夏回族自治区

第一批次

招生

--

432

--

--

--

--

56

--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二批次

招生A

304

262

--

--

--

118

151

--

--

--


2师资与教学条件

2.1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了党管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紧密结合新时代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集中精力狠抓队伍总量和能力提升建设,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2023-2024学年末,学校有专任教师2048人,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其中,具有正高、副高职称专任教师共10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9.46%;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121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59.47%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1227人,所占比重为59.91%,教师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另外,学校还聘有兼职教师455名,学校教师队伍的数量及结构情况如表2.1所示。


2.1  2023-2024学年学校教师数量及结构一览表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人)

比例(%)

数量(人)

比例(%)

总计

2048

/

455

/

职称

正高级

358

17.48

86

18.90

副高级

655

31.98

158

34.73

中级

980

47.85

90

19.78

初级及其他

55

2.69

121

26.59

最高学位

博士

1218

59.47

143

31.43

硕士

565

27.59

194

42.64

学士及其他

265

12.94

118

25.93

年龄

35岁以下

394

19.24

55

12.09

35-44

833

40.67

166

36.48

45-54

620

30.27

150

32.97

55岁以上

201

9.82

84

18.46

2023-2024学年末,学校折合在校生数为37009.4人,折合教师总数为2275.5人,折合在校生生师比为16.26:1;全日制在校生数为31974人,专任教师2048人,全日制在校生与专任教师之比为15.61:1

2023-2024学年末,学校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12个。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百名海外高层次聚集计划人选、重庆英才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351人次。其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重庆英才29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71人;近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重庆市高校教指委主任委员、委员33人,重庆市名师1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3人等。学校高层次人才统计表如表2.2所示。

2.2  高层次人才统计表

级别

称号

人数(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

2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3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6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3

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

1

全国会计领军人才

1




近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

重庆市两江学者

1

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4

重庆市青年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1

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32

重庆市产业技术带头人

6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30

重庆市产业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3

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

重庆市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人选

3

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突出贡献奖人才

1

重庆市特聘专家

3

重庆英才

27

重庆市高校黄大年教师团队

3

重庆市名师

1

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

3

重庆市优秀教师

3

重庆市最美教师

2

重庆市高等学校巴渝学者

41

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首批人选

1

重庆市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3

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

32

重庆市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9

重庆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资助计划人选

4

重庆市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支持计划人选

26

重庆市思政择优资助计划

6

黑龙江省财务管理学科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

1

重庆市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人选

4

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

重庆市博士后来渝资助计划人选

10


   2.2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基本制度,开展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情况的督导检查,进一步建立健全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长效机制,推动教师回归讲台、以本为本。

2023-2024学年,全校共开设本科课程2404门,共6951门次。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693,占总课程门数的70.42%;课程门次数为3159,占课程总门次数的45.45%。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80,占总课程门数的24.13%;课程门次数为870,占课程总门次数的12.52%

2023-2024学年,承担本科教学的教授有309人,学校现有教授职称312人(不含非教师系列正高级职称,不含外聘教师),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99.04%

2.3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始终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保持教学经费的逐年稳定增长。2023年,学校教学经费支出总额16520.34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9622.64万元。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项建设经费支出232.51万元,专业建设经费支出1702.32万元,教学改革经费支出920.63万元,实践教学经费支出1882.26(本科实验经费支出1517.43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364.83万元),其他教学专项支出1461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600.05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578.71/生,生均实习经费为139.14/生。

2.4教学基本设施及应用情况

为适应办学规模扩大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不断加强实验实习场所、图书馆等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新增教学教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信息资源等硬软件资源,各项办学条件较好地满足了学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2023-2024学年,学校主要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情况如表2.3所示。


2.3  2023-2024学年主要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情况统计表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总面积(万㎡)

57.83

生均值(㎡/生)

18.09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总面积(万㎡)

13.86

生均值(㎡/生)

4.33

体育馆面积

总面积(万㎡)

11.34

生均值(㎡/生)

3.55

运动场面积

总面积(万㎡)

6.57

生均值(㎡/生)

2.06

2.4.1 教学用房

2023-2024学年末,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用房)57.83万㎡,其中教室面积12.13万㎡、实验和实习场所面积13.86万㎡。学校拥有体育馆11.34万㎡,图书馆4.17万㎡,智慧教室4170㎡。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31974,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8.09/生,生均实验和实习场所面积为4.33/生。

2.4.2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2023-2024学年末,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11亿元,折合在校生数37009.4,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92万元;2024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899.35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0.75%

学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1个。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24261台(套),合计总值33487.01万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486台(套)。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6221人,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12771.06元。

2.4.3 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学校不断加强智慧图书馆、学习空间、书香校园等硬件条件和电子图书、信息资源等软件条件建设,积极营造校园阅读氛围,加强文献资源利用培训和信息素养课程嵌入式教育,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提供支持保障。

2023-2024学年,两江校区新馆一期建设完成和花溪校区中山图书馆育人环境建设得到优化,新增阅览座位400余个。根据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教学科研的需要,新购SCIE/SSCI,新增Science Direct之经济、管理两个学科包。学年,学校拥有纸质图书263.38万册、电子图书191.70万册、电子期刊109.30万册、学位论文456.00万册、音视频23.85万小时。

2023年,图书馆接待读者91万人次,图书流通3.77万册次,资源访问/浏览量2148万次,下载量400万篇,总访问量27.5万人次,文献下载传递总量7.7万篇(本)。形成8个数据库、3类报告的查收查引架构,共查收/引及文献传递1000余人次、查询论文4000余篇,出具收录证明3800余篇次。举办第八届士继读书月8项活动,参与师生5000人次、获奖145人次,其中见青春 面未来活动获重庆市图工委优秀组织奖,举办线上/下讲座32场。

2.4.4 信息化建设与信息资源

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校园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日趋成熟,信息化与教学融合稳步推进。

学校已建成5G全域融合全光校园网络,校园骨干网带宽达到20Gbps,校园网出口带宽达60Gbps,教学、办公和学生宿舍区域均实现网络100%覆盖,实现了光纤到教室、到寝室,万兆上行,千兆到桌面。学校完善数据中心建设,拥有CPU资源2900GHz,内存资源12TB,存储资源500TB,开设400余台虚拟机系统,实现所有服务器计算能力虚拟化。

学校基本实现智慧校园数字化和平台化。建立各类业务信息系统92个,知行理工”APP为师生提供全面快捷的教学、科研、管理支撑信息服务。建成重庆理工大学大数据分析中心”“师生数字档案”“领导驾驶舱,依托智慧校园中台基座,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智慧校园应用环境,智慧校园的平台架构基本完成。

通过整合教学资源,采用无线智链模式覆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构建一个泛在的、实时的、智慧的、便捷的服务全校师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智慧教学环境,通过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开启全面智慧课堂改革,打通课堂教学到网络教学,再到课程资源实时共享全过程,为师生开展小组研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智慧化环境,从而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融入互联网+”行动,引入包括泛雅”SPOC平台在内的多个在线教学平台和上百门课程的教学资源,为翻转课堂、MOOC等教学改革提供有效支撑。对学校传统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智能化改造,增加智慧化教学设备,建成分组研讨型智慧教室3间,建成网络视频教学资源库,收集到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近8TB,建成高清录播教室2间,共完成百门课程的全程录制,录制课程近千学时。畅学重理工一期项目建设完成,丰富学校自建在线教学资源,建成了33间常态化直录播教室和课程资源管理与评价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建设的多样性,通过直录播系统将教师平时上课的内容自动形成教学资源,有力地提高了教学资源数量;将学校的教学督导与直录播系统相结合,实现了在线督导,使得教学督导的手段丰富,效率提高;利用AI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课堂情况进行实时分析,提供如出勤率、抬头率和前排就座率等智能分析数据,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全面分析。

3教学建设与改革

3.1专业建设

学校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引领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升级改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传统专业,着力打造智能车辆工程、数字经济四新专业,前瞻布局 AI plus 金融教改班、会计信息化综改班、数智管理卓越创新人才教改班等人才培养试验田,全力构建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专业建设新体系,落实落地金专建设。

学校现有1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自评估报告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2个专业群入选重庆市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4个专业通过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项目验收,5个专业通过重庆市特色专业项目验收,5个专业群通过重庆市特色专业群项目验收。建成校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7个、特色专业建设项目6个、专业国际化建设项目2个,初步形成了国家级市级校级一流专业建设体系。

学校贯彻实施《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教高发〔20231号),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学校每年申报设置专业数一般不超过3个,各学院每年申请设置专业数一般不超过1个,并实行进一退一制度。2024年,学校新增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字经济两个本科专业,当年停招汽车服务工程、产品设计、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机器人工程、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学、金融数学9专业。

3.2课程建设及开课情况

3.2.1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是实现教学计划、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学校持续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依据《重庆理工大学高质量本科课程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重理工发〔202332号),首批打造学科交叉类示范课程“OBE示范课程,以高质量本科课程建设为抓手,推进课程改革再深化、再突破、再出发。结合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特点,印发《重庆理工大学教师教学竞赛实施方案(试行)》(重理工发〔202394激励教师潜心研究教学,推进高等教育跃升,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23年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名单的通知》(渝教高函〔202378号),学校获得2023年市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19门,其中线上课程1门、线下课程5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6门、社会实践课程2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2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课程3。根据《重庆理工大学关于公布首批高质量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立项结果的通知》(重理工发〔202472号),学校首批高质量课程建设项目立项11门,其中学科交叉类课程2门,OBE示范课程9门。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2024年高校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渝教高函〔202418号)工作安排,学校遴选19门课程申报2024年市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课程2门、线下课程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11门、社会实践课程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3

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重庆市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名单的通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唯唯老师的《数智赋能专业课五化一体智慧学习新生态》被评为重庆市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根据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关于2023年重庆市高等学校大思政课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获奖名单的通知》,学校获市三等奖5项。

3.2.2 开课情况

2023-2024学年,全校开设本科课程2404门(不含毕业设计、学年论文等),6951门次。课程(不含网络授课)设置情况如表3.1所示。

学校在课堂教学中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

3.1 全校课程(不含网络授课)开设情况统计表

课程类别

课程门数

课程门次数

双语课程门数

平均学时数

平均班规模(人)

公共必修课

161

2707

1

26.61

93.42

公共选修课

51

589

0

16.14

51.76

专业课

2162

3600

92

36.33

68.94

3.3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工作,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中关于教材的要求,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等优质教材,坚持凡用必审的原则,严格教材选用审批程序,保证教材选用质量,及时更新马工程教材库数据,紧盯每学期教材选用指定的关键时间节点,从严审核,严格把关,做到应选尽选。将马工程教材选用情况纳入二级单位年度考核指标并严格执行。学校制定《重庆理工大学本科教材管理办法》(重理工发〔2023106号),加强教材编写和出版资助管理,坚持凡编必审的原则,鼓励教师依据学科专业或课程教学标准编写教材,优先资助出版新形态教材、校企共编教材等。

2023-2024学年,《自动控制原理(第3版)》等7本本科教材获重庆市教委推荐申报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创业基础(第2版 数字教材版)》等12本本科教材获批2023年重庆市高校普通本科重点建设教材。《人力资源管理》等16本本科教材获批校级立项出版资助。

3.4实践教学

3.4.1 实验教学

2023-2024学年,学校为本科生开设实验、课程设计、实训等实践类课程共计505门。学校重视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积极组织市级和国家级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申报工作,共有5项被评为市级一流课程虚拟仿真项目

3.4.2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指导老师的配备。2023-2024学年,学校共提供了7113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共有1177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

202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明确要求一定比例的有工程实践经验或行业企业背景的校外人员参与指导,加大来源于工程实际或生产实际的应用型选题比例,鼓励学院根据专业特点采用适当的毕业综合训练方式。学校按照5%的比例进行抽检,抽检过程中未发现不合格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出233份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及45份重庆市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3.4.3 实习与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持续加强和规范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2023-2024学年末,学校建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3个。本学年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接纳学生实习实训达10881人次。

3.5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学校深入推进五育融合,全面加强体美劳教育,积极构建体美劳教育体系,营造体美劳教育氛围,探索与实践体美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认真落实《重庆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实施指导意见》《重庆理工大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办法(试行)》《重庆理工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将体美劳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个专业至少设置4学分体育学分、2学分艺术类学分、1学分(32学时)的劳动教育学分。2023-2024学年,开设体育必修课527门次、美育课程18门次、劳动教育理论课73门次。

职能部门与各教学单位充分利用校园体美劳教育资源,营造校园体美劳教育良好氛围。体育教育方面,积极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和体育类社团/俱乐部;定期举办田径运动会和趣味运动会;定期举办重理工杯篮球赛和青春杯足球赛;积极倡导学生参加校园跑和健身操运动。美育教育方面,持续开展美育展演和美育讲堂;开展文化艺术主题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积极组建大学生艺术团和艺术类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合唱比赛和文艺晚会等。劳动教育方面,设置劳动月,开展一院一品劳动月主题教育活动;以生活劳动为基础,开展日常生活劳动,促进个人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积极建立勤工助学岗和就业见习岗平台;持续为学生搭建志愿服务和三下乡实践服务的渠道。

2023-2024学年,学校积极推进学赛用融合,取得了累累硕果。击剑队队员王英璎在杭州亚运会上获得女子花剑团体冠军,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体育比赛中获得个人金牌1枚,团体金牌3枚,个人银牌1枚,团体银牌1枚,个人铜牌6枚,团体铜牌5个,四至八名个人6个,团体11个;获得川渝大学生特等奖1个,获市级大学生体育比赛奖励60余项。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第七届艺术展演(舞蹈组)二等奖;第42届川渝校园之春”“话剧团课剧本创作一等奖;第三届大足石刻华服杯光影大赛一等奖;重庆市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11项集体类奖20项个人类奖项。

3.6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内容。加强校企、校地合作,丰富校外创业实践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建立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023-2024学年,学校建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个、众创空间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学校颁发创新创业奖学金69万元。学校创新创业大赛成绩优秀,获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获重庆市一等奖18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23项。本学年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情况如表3.2

3.2 2023-2024学年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统计表

竞赛项目

市级一等奖

市级二等奖

市级三等奖

国家级一等奖

国家级二等奖

国家级三等奖

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3

2

4



1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

2

8

1



1

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4

9

3



4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4

4



1


2024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

2

3

3




18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3

3

12




合计

18

29

23

0

1

6

3.7教学改革

2023-2024学年,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围绕教学工作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加大本科教学投入,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极开展教研教改培育,努力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7.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创新打造学缘式产融合新模式。学校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落实应用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持续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国防科技两大办特色,探索形成了学缘式融合新模式。以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为引领、以市级现代产业学院为支撑、以校级现代产业学院为基础,共同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产业学院体系,联合开展高质量人才培养,为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输送了一大批卓越工程师。有关建设举措和做法获得《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权威媒体多次报道,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在市级示范性新型学院建设项目终期验收中取得优秀20246月,重庆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现场会在校召开,重庆市教委,全市普通本科高校、部分高职院校的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部门领导,及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院长等110余人参加。

二是积极探索科教融汇育人新模式。学校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不断促进科研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化,科研突破促培养模式升级。充分发挥学校刘小康教授团队20年如一日在纳米时栅测量技术方面的深厚研究积淀,提出了原创性学术思想,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纳米精度时栅测量理论体系,解决了高档数控机床和绝密战略武器的高精度位置检测难题,实现了我国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自主可控。聚焦量子传感和原子、近原子尺度制造等未来科技领域革命性与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以大科学装置+国家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人才培养四合一融合平台为支撑,以一流科学家创新团队师资为引领,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探索革命性创新技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未来技术学院在市级示范性新型学院建设项目终期验收中取得优秀2024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视察,我校纳米时栅技术成果接受了总书记检阅;去年以来,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时任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等各级领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科技代表团,以及国内80余所高校密集来校指导、交流、调研,对我校科教融合相关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三是持续深化智能+”交叉融通新路径。充分利用学校工科优势,特别是市级智能+”学科特色,深度赋能文科专业人才培养。将数智素养与能力明确纳入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流程中。以数智化教材资源建设为核心,统筹安排教学物理沙盘、教学管理云平台、基于公众号的课程学习与认证平台等资源的开发。注重课程贯通式教学案例的开发,在真实应用场景驱动下,融合RPG模拟与情景演绎,将数智化技术全面应用到财会审理论知识体系中。利用智慧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方式,实施霸道总裁版、春秋争霸中国风版等多种情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软件工程中的原型法思想引入教学,首创了基于BEIBasic基础性、Extensibility扩展性、Innovative创新性)的阶梯式实验原型教学法,并实施了基于BEI的多元化考核方法。设立跨学科、跨区域、跨学校的虚拟教研室,推动构建共建课程、共享课堂、共创资源、共培师资、共育成果的五位一体虚拟教研室共建共享新模式学界和业界专家把我校数智化人才培养誉为重理工模式

3.7.2 教学研究与改革

一是持续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学校发布《重庆理工大学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实施办法》(重理工发〔202314号),引导各二级教学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和性质统筹规划,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自主设置不同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基层教学组织工作内容覆盖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学校教研教改氛围不断加强。目前初步构建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虚拟教研室建设体系其中,会计信息化课程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在全国高等教育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的三项运行指标表现突出,教研活动排名全国第5、知识图谱排名第4、教学资源排名第2。程序设计课程群市级虚拟教研室的各项工作得到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可。相关经验做法获得《重庆日报》《华龙网》等权威媒体多次报道。

二是持续强化教学改革创新。学校发布《重庆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重理工发〔202233号),进一步规范校级教研教改项目立项和过程管理2024年立项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9项,其中重点项目17项、一般项目102项。稳步推进一院一品大思政育人品牌建设项目18一对一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结对共建课程思政专项15项。此外,学校教师积极申报市级教研教改项目,2023-2024学年,获批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2项,其中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本科教学成果培育揭榜挂帅专项项目2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17项、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专项项目8项、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项目1项。在第四届重庆市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三是持续加大教学竞赛参与度2023-2024学年,学校组织师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共获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1项、全国优胜奖1项、重庆市特等奖1项、重庆市一等奖4项、重庆市二等奖4项、重庆市三等奖9项、校级一等奖13项、校级二等奖25项、校级三等奖18项。其中,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获理科组全国二等奖1项;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1项、全国优胜奖1项;第七届重庆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市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2023年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市一等奖3项、市二等奖4项、市三等奖6项;2023年重庆市本科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市三等奖3项。学校还举办2024重庆理工大学教师教学竞赛共评出一等奖2二等奖13三等奖5优秀奖15,优秀组织奖22023年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内选拔赛,共评出一等奖1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3项。

4专业培养能力

4.1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根据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制定《重庆理工大学关于修订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重理工发〔2022121号),各专业结合各自学科专业特点,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工经管相结合为人才培养思路,全面落实OBE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特点为:以国家质量标准为准绳,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按照专业类标准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实践教学、劳动教育等的规定,以落实OBE理念为抓手制定。贯彻落实OBE教育教学理念,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堂改革、教师责任、评价机制、保障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重构,构建起产出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在调研报告上,要求各专业必须邀请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毕业生等各方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并编写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报告、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报告,进一步明确社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完成了公共基础课程课程目标与各专业毕业要求的协调统一,将思政教育和OBE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中。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大课程类别,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下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军事、体育、外国语言类、信息与智能技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7个课程平台,强化两性一度,每个专业开设前沿微课,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推动OBE示范课程、跨学科交叉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三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以独立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实际问题为导向,完善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四层次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科教育课程类别下设置学科基础、基础实践2个课程平台,在专业教育课程类别下设置了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专业实践4个课程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高阶性、创新性综合实验实训的设置与实施。在实践教学比例方面,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30%(包括集中实践教学环节≥35学分、独立实验和课内实验),非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0%(包括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5学分、独立实验和课内实验)。四是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各专业毕业学分理工医类≤175学分,文科类专业≤165学分,同时设置第二课堂成绩6学分。五是实施五育并举,强化通识教育,按人文社科类模块、自然科学类模块、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类模块、艺术情操与审美体验类模块、创新创业类模块等5个大类设置通识教育选修模块,所有专业须按类别设置至少8学分;每个专业至少设置2学分艺术类学分;单独设置1个学分、32学时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劳动月,开展一院一品劳动月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六是开展微专业试点工作。

4.2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2023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平台+模块体系结构,形成基础+专业的横向平台和必修课程+任选课程的纵向模块,通过制度要求保证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采用模块保障人才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复合化发展。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围绕各专业毕业要求观测点设置专业课程群,制定各专业课课程目标。教学设计上,要求紧密围绕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开展案例式、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情景式教学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经过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各专业系统设计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2023-2024学年,在教学管理上,学校建立健全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发布《重庆理工大学本科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要求课程教学严格执行课程教学大纲,任课教师必须在第一堂课告知学生教学大纲、考核方式。若有特殊原因需要更改教学大纲、考核方式等内容,必须按照学校要求办理手续。课程考核后,所有课程必须编写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

4.3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学校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全面育人格局。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以制度规范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主要做法是:加强组织建设,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全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学校修订了《重庆理工大学教职工师德考核办法(试行)》,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党委每月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专题会议研判意识形态;相关职能处室形成社会舆论预警”“教学事故预警等预警矩阵;学院做好教师身边的预警。严格师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竞聘、研究生导师遴选、评先评优、各类人才申报的重要依据,并在职务(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评先评优等工作中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强化多方监督,畅通师德师风投诉举报平台,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督体系,对师德师风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二是加强师德宣传,厚植尊师重教文化氛围。主要做法是:做好各类先进评选工作,发掘身边典型、选树师德典范,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的契机,通过官方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型媒体形式,广泛宣传学校优秀教师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以典型示范带动师德师风建设。举办优秀教职工表彰大会、优秀教师典型集中学习宣传、师德系列讲座和观影、新进教师入职宣誓仪式等系列活动,引导教师不断提升师德素养,践行师德规范,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文化氛围。

三是持续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坚持在“结构”上下功夫,通过“招、引、转、补”结合持续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做好硕士辅导员招聘基础上,引进博士辅导员,有计划地择优选聘一批中青年教师从事一年及以上专职辅导员工作,畅通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根据转岗条件转入辅导员队伍的渠道,推动辅导员队伍结构“再优化”通过结构优化“撬动”整个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坚持在“提质”上做文章,架构培训培养“立交桥”推动队伍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坚持“走出去”组建40多辅导员工作能力和素质提升培训班赴山东大学等地集中研学,激发队伍科研热情和竞赛的能动性在重庆市第12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同时斩获本科组特等奖和一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唐沙老师再次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追平历史最高成绩。注重“引进来”。邀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彭甜媛、杨洋、李青山来校为全体辅导员开展学术沙龙和工作指导坚持在“增效”上出真招,坚持目标导向打好“组合拳”促进辅导员素质全面提升。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契机,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智能体平台研发,通过“智慧化”把辅导员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精准赋能队伍能力的提升。选派优秀辅导员到市教委、团市委等部门挂职锻炼,推荐辅导员骨干前往市内外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交流访问,建立“横纵链接、上下贯通”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交流工作机制。更加注重总结提炼和成果转化打破“学院组队”概念,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建研究团队,通过“揭榜挂帅”“倒立项”等方式培育辅导员工作室,有组织开展“系统”理论研究

是切实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培育打造“士继先锋”文化育人品牌,不断巩固“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政治引领学校成立校院两级党校和团校开展理论教育培训,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共同进步,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深了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责任与使命的认识。坚持价值引导成立“士继先锋”功能性党支部、注册“士继新锐”新思想传播协会,开展《新思想 青年讲》专题系列宣讲活动,举办“学子百家讲坛”成立“士继先锋”宣讲团深入各二级学院,开展10余场宣讲活动,加强学生群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实践引路组织“士继先锋”研学班赴成都市铁牛村开展实地调研,引导鼓励高校优秀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用火热的青春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坚持榜样引航开展各级各类评先评优举行学生表彰大会,充分挖掘学生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的先进事迹,组织开展十佳大学生交流分享会、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学校在第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重庆赛区决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五是持续强化数字赋能,着力推进智慧思政。优化载体建设,推进“智慧学工”平台落地,切实提高学生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学生管理从“更便捷”向“更智能”转变,坚持“让信息多跑路、让学生少跑腿”的工作理念,做好“新学工”本科生教育管理系统的功能整合,实现评奖评优、学生资助、违纪处分、宿舍调整、心理健康测评等业务的“线上办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学生满意度。启动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体——重庆理工大学专属“智小理”的建设,加速智能技术与育人的深度融合,探索教育模式的革新。打造专属“AI辅导员”,为学生管理工作减负增效,实现对学生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关怀。通过对学生数据进行实时调动分析和处理,辅导员就能利用AI智能对话形式快速了解所负责学生的情况,实现任务查询、工作进展反馈及管理成效评估,为辅导员及管理人员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支持。提高内容质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时效性和吸引力,积极打造“重理工学生处”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新媒体阵地,持续推送思政资讯、学工力量、五育风采、朋辈榜样等,让辅导员和班导师主动发声,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本学年发布推文220余篇,累计阅读量近40万人次,多次入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受欢迎公众号”榜单。指导各学院发挥好“指尖微思政”协同育人作用,形成网络思政育人矩阵,相关工作被《人民日报》、新华网、华龙网等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

4.4学风管理与学生获奖情况

学风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学风建设成效,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始终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齐抓共管,共筑学风。深化学风建设“六进”活动。坚持“每天”学风督导+“每周”辅导员双进+“每月”学风专项督查制度,即每天组织学工干部和学生干部开展学风学纪督查,每周辅导员、班导师开展进寝室和进教室“双进”工作,每月组织学校领导干部深入课堂开展学风专项督查并印发《学风专项督查通报》。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共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坚持诚信教育线上线下融会贯通,倡导与约束双管齐下,每次考试前发布诚信考试推文,举行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并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等,不断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切实推动学风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是创先争优,引领前行。修订印发《重庆理工大学本科学生综合测评量化考评办法》,同步修订印发《重庆理工大学本科生表彰奖励办法》《重庆理工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构建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学生成才观念。持续开展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丸美”十佳大学生等评选,开展“十大学霸”“最美学风”寻访等活动。组织开展优秀毕业生、十佳大学生等先进事迹和考研交流分享会。通过校内橱窗、LED宣传栏、网站、微信等多种渠道宣传优秀学生先进事迹,通过选树和宣传优秀大学生,营造起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先进典型的浓厚氛围。本学年,评选国家奖学金获得者102人、筑梦奖学金获得者33人、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796人、校级综合奖学金获得者5486人、重庆市普通高校2024学年度学生先进个人269人和先进班集体8个,“丸美”十佳大学生10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陈乐作为重庆市市属高校唯一代表荣登获奖代表名录。

三是编织帮扶,助学共进。以班级单位配备班导师,在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全方位指导学生。同时,各学院还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了科研导师,为学生在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此外,健全学生“导学团”和朋辈帮扶工作机制,开创“士继新锐训练营”项目,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完善朋辈教育的长效机制,发挥朋辈互助的力量,引导学生通过榜样的作用养成积极的学习生活习惯,有效帮助帮扶对象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了教师导学和朋辈帮学的良好氛围,对学习困难学生解决学业问题切实做到了精准化帮扶。

四是以赛为媒,激发潜能。学校不断创新校园活动载体,充分搭建起能让同学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各类学科竞赛、文体竞赛和学风建设活动,如校级层面的“挑战杯”“开拓杯”“无线电杯”“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以及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举办的“汽车科技文化节”“计算机科学文化节”“星光导航计划”“生物医药文化节”“‘青春遇见马克思’特色读书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研社”等,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赛促学有效推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促成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本学年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2293人次,相比上一年增加46.24%,其中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相比上一年增加21.95%,获得职业资格证书280项次,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分别为67.78%和23.53%。

2023-2024学年,学校投入经费500余万元,用于资助各类学生竞赛。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获奖情况如表4.1所示。学生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54项、三等奖53项,省部级特等奖6项、一等奖82项、二等奖116项、三等奖145项。


4.1 2023—2024年学科竞赛获奖统计表

竞赛名称

省部级特等奖

省部级一等奖

省部级二等奖

省部级三等奖

国家级特等奖

国家级一等奖

国家级二等奖

国家级三等奖

2023年重庆市高校第四届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



1

2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1

1

1

4



1

1

16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1

1





48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16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4

1

1

1





2023年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




2





2023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工业工程与精益管理创新赛








1

2023“衡信杯智慧税务大赛







1

1

2023年第八届科云杯全国大学生财会职业能力大赛







1

1

202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11

13




4


2023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




1





202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10

17



2

2


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阅读

写作大赛


5

4

2



1


12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







1

4

2023重庆市第11届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


1

1

4





第六届重庆市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



3

6





2023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

能力大赛



2




2

1

重庆市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


1

3

10





2023第三届重庆市大学生乡村振兴

创意大赛



2

2





第二届中语智汇杯全国大学生国际商务谈判大赛








1

2023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



2






15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4

5

13



2

2

2023年重庆市大学生商科创新能力大赛


1

1

1





19届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


1







2023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第三届青少年专利孵化展



1






2023重庆市大学生供应链设计大赛



1






2023重庆市大学生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大赛


1

1

4





2023年重庆市大学生会计信息化竞赛


2

1






永新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金相大会(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第二赛道)






1


2

徕卡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







2

3

202418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1

1

1

4



1

1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8

6

2





202417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3

6

12



3

1

2024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1






2024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






2


2

202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






1



26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







4

2

2024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


8

10

12


1

1

6

202412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


2

1

1



1

1

2024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


1


26





2024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


3





2


2024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


2

1

1




1

2024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




1





2024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




2



3

4

17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




1





202410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2

2





202415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



2

2





15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2

1

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








1

2024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博弈大赛






11

10

1

202412泰迪杯全国数据挖掘挑战赛


8

17


1

1

6

6

合泰杯第十六届大学生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


2


5





20245届重庆市化学实验竞赛




3





重庆市高校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竞赛



2

2





2023年重庆市大学生智能网联汽车大赛


1


1





2024“CATTI全国翻译大赛


1

1

6



1

3

未来设计师 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


3

4

5




3

2024第七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







1

3

202421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与对抗

技术竞赛(ISCC2024







2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1

1





2024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3


1



5质量保障体系

5.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重点,注重三全育人模式创新,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现有校领导10名,均具有高级职称。2023-2024学年,学校领导班子继续将本科教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围绕招生、培养、就业等重大事项,多次召开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以及专题会议研究相关工作,审议了相关议题36个。

校领导带头落实听课制度,深入教室、实验室线下听课,进入网络课堂线上听课,深入了解师生的上课情况,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引导师生良好教风、学风不断形成。2023-2024学年,校领导听课62节次,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28节次。同时,校领导认真落实联系学院制度,深入学院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5.2教学管理与相关制度

5.2.1 教学管理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管理经验丰富、服务意识强的教学管理队伍。2023-2024学年,学校配有本科教学管理人员68人,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8人。教务处配备处长1名、副处长2名、职员24名,半数以上人员已在教学管理岗位上工作8年以上;二级教学单位还分别配备了本科教学副院长1名、教学秘书1-2名。各教学管理岗位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5.2.2 教学管理相关制度

为加强本科教学管理,规范学生管理和教学秩序,2023-2024学年学校修订、出台了一系列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为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各教学环节工作,出台了《重庆理工大学本科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重理工发〔202426号)。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重庆市普通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指南》《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出台了《重庆理工大学高质量本科专业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6)》(重理工发〔202439号)。

5.3学生管理与服务

学校持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2023-2024学年,学校选聘辅导员165人,专职辅导员与在校生比例为1:193。学校积极构建网格化一站式学生管理服务体系,管理服务并举,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了社区党建阵地建设,浓厚了社区党建氛围,落实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网格员”管理制度,实现了党团组织对社区的全覆盖。推进立足学院特色和专业特色的“一站式社区”建设模式,加强学生社区党团建设、文化建设、服务建设、活动品牌建设,重点打造“社区里的四史课堂”“学生社区学风督察”等品牌活动,持续浓厚学生社区育人氛围。

二是整合“五种力量”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保驾护航。建立校领导联系走访学生社区制度、学院党委书记担任园区负责人的“园长负责制”,彰显“领导力量”;部分辅导员进驻园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健全学生社区制度建设,压实“思政力量”;通过“双百导师计划”,邀请党政领导、英模典型、离退休干部等担任“正心导师”开展专题党课宣讲,凸显“专业力量”;通过社区医生、心理咨询师、保卫干部、新大正物业提供优质化、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学生社区管理服务,提升“服务力量”;通过“与优秀同行”“向榜样致敬”“社区文化节”系列活动,发挥“朋辈力量”。

三是构建学生社区的学生自治组织体系。“园区-楼层-寝室”为“面”“学院-年级-班级”为“线”,以“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勤工助学岗-学生助理团”为“点”,实现对楼宇、楼层的全覆盖。通过学生自律委员会,在学生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加强与公寓入住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公寓管理更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学生公寓助理团,辅助公寓办公室完成日常办公工作;通过管理员助理团,辅助园区管理员完成园区日常事务处理,以文化浸润,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

四是积极建设搭建“一站式”学生社区智能体。基于“知行理工”APP,“智慧学工”系统,“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等智能化、特色化平台,融合打造“智小理”一站式学生社区智能体,实时掌握学生生活动态,利用大数据赋能提升学生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实现线上与线下、通识与专业、社区与学院、老师与学生、高年级与低年级“五联动”,打破校区、专业、年级、师生界限。依托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线上服务平台,将学生常用的学习、生活信息模块集成到社区服务板块中,学生通过该服务平台,足不出户,完成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相关事务处置及意见、建议反馈。学校获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在今年重庆市教委“一站式”学生社区迎检工作中排名第4位,相关工作得到审核评估专家郭兴蓬的高度认可。

五是健全资助育人体系,用心用情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坚持育人导向,完成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汇编,定期开展资助工作人员培训,规范程序、明确职责,严格执行“三公三审”制度,强化资助项目在执行中的过程监督和检查,规范学生资助档案管理,确保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做实奖助贷勤补免等资助日常管理和经费发放工作。提升学生资助信息化水平,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电子档案,借助大数据信息实行动态智慧管理,健全学籍与资助信息管理协调机制,常态化开展学籍、资助、特殊困难群体人口数据比对,为实施资助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持续开展“心光·砺行”资助育人系列主题活动,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励志、感恩、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选树宣传优秀受助学生典型,发挥榜样育人作用。探索实施“隐形资助”,推进资助工作从“保障型”向“发展型”深化与拓展,赋能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立2023级繁花功能型团支部,探索发展型资助+心理帮扶的协同育人模式,该案例荣获2024年重庆市教委组织的高校心育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典型案例三等奖。

六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推动心理育人工作。学校通过构建重点学生“学情数据库”,持续对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异常、原生家庭异常、就业困难等需特殊关注学生的管理,做到“一生一档、一生一策”,加强特殊关注对象的精准帮扶。不断完善“校-院-班-舍”四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通过多层级的信息反馈网络,及时发现并介入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团辅、心语讲座、心驿沙龙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微信、QQ等网络平台推送心理健康知识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本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取得众多突破性成果。

5.1 2023-2024学年心理健康教育获奖统计表

获奖时间

获奖项目

获奖内容

2024年4月

荣获重庆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示范中心


2024年5月

重庆市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景剧推选展示活动

特等奖

2024年6月

重庆市高校心育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征集活动

心理微课二等奖、暖心贴士和典型案例三等奖

2024年10月

2024年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

评选(高校危机干预类)

二等奖

2024年10月

2024年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

评选(高校工作案例类)

二等奖

2024年10月

全国百名心理委员风采展

管理学院2022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周川凌入选

2024年10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微视频征集活动

向阳而生作品入选

2024年10月

重庆市第二届“甜甜虎”心理健康教育推选活动

优秀论文、优秀公益项目各一项

2024年11月

全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征集展示

活动

两件作品入选


5.4质量监控与评价

学校建立了“1115”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115”1个出发点:以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1个目标: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1个主体:以学院为质量保障的责任主体;5个系统:以决策系统、管理系统、执行系统、保障系统和反馈系统为支撑。如图5.1所示。

决策系统由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决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发布相关政策;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教学工作重大事项提出咨询建议。管理系统由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等组成;教务处负责规划和统筹全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学生处、研究生院负责全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并制定相关的标准和制度;各学院负责具体实施。反馈系统由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招生就业处、校友会等构成,负责收集来自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教学质量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形成反馈报告。



5.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图

5.4.1 日常监控与听课评价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开展学院教学工作评估、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量化考评、在校生学习与成长满意度调查、毕业生中期发展与培养达成评价、学风督查、生源质量分析、就业质量分析等,对本科教学质量实行常态化监测。通过教学质量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教学工作例会、教学督导工作会,通过评估报告、分析报告、教学督导通讯、教学督导信息月报、《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信息反馈与改进表》等,建立多渠道的质量信息收集、分析、反馈机制。相关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和教师根据反馈信息查找原因并及时改进,相关部门对整改成效进行检查,形成闭环,确保持续改进。

2023-2024学年,学校积极落实听课制度,督导开展听课、巡课,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师生互动等情况进行检查。本学年,学校校领导听课62节次,中层领导干部听课1327节次,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织成员听课2806节次听课情况均及时反馈给相关学院,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教务处、学生处、学校教学督导团等坚持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通过考试巡考、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有关诉求;校教学督导团28位督导专家分成19个小组,分别深入19个二级教学单位,对毕业设计(论文)、试卷、实验实习等教学档案材料进行了重点抽查,对相关教学资料的质量进行反馈;通过校级督导专家参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查重检测、答辩等环节的监控,保障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学校教学督导团坚持与职能部门开展工作交流,督查学校教学管理文件执行情况、教学管理与服务情况;落实校教学督导团联系人制度,积极与二级教学单位交流,及时反馈信息,督促整改;各二级教学单位切实承担起质量监控的主体责任,具体负责本单位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工作。

5.4.2 本科生评教

学校持续贯彻OBE教育理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师生双向互动、信息及时反馈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23-2024学年,学校共组织完成了5378门次符合测评条件的本科生课程教学的测评工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共测评课程2760门次,其中理论课程2483门次,实验课程19门次,体育课程258门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共测评课程2618门次,其中理论课程2356门次,实验课程16门次,体育课程246门次。

本学年全校共有386922人次本科生参与了课程教学的测评工作。教师平均得分分别为94.7895.05,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比较认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对课程教学测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形成了课程教学质量测评分析报告,反馈给各学院。

5.4.3 本科教学基本状态自评

学校高度重视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和利用工作。2023-2024学年,学校利用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与评估系统,圆满完成了本科教学基本状态的学年自评工作。及时采集、按时上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至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同时,根据校内教学基本状态库平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学校的自评分析报告,报告显示: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基本办学条件满足需求,教师师资引进、进修交流活动有序开展;学校教学经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实验实训场所等的投入逐步加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全部开设,引进MOOC课程30门、自建SPOC课程2门,建成14门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程资源;学生科技文体活动欣欣向荣,竞赛获奖人数较往年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根据本科教学基本状态自评分析报告,学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改进,用来指导学校的工作。依据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报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分析等,学校合理规划和指导教师引进、实验设备投入、专业招生调整等工作,暂停了13个本科专业招生。

5.5专业认证开展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专业认证工作,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大力助推专业建设上台阶、上水平。按照《重庆理工大学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重理工发〔201826号)相关要求,从宣传发动统一认识、组织学习调研,以及建设经费、奖励绩效、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等多方面给予充分考虑,各学院积极努力,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2023-2024学年,学校举办了有关学习培训交流会15场,各工科学院积极参与校内外学习培训,加强认证申请工作的组织、协调,资助工作直接经费90万元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突破口推进专业内涵发展,实施专业动态调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辆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材料成型与工程专业、物联网专业正在全力准备接受认证专家联合进校考察;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申请。

6学生学习效果

6.1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始终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服务学生的质量和水平。

2024年,学校开展了在校生学习体验调查,共计17645名本科生参与,参与率为66.26%,覆盖所有学院、专业。调查结果表明,本科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相关服务和资源设施的满意度评价总体较好,在校学习的总体满意度为94%。学生的成长自我评价总体较好,学生对自身学习、沟通、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满意度均在90%以上

2024年,学校开展了2019届毕业生中期发展与培养达成跟踪评价,共计3295名毕业生参与调查,参与率为50.3%,覆盖所有学院、专业。调查结果表明,2019届毕业生毕业五年后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87%高于全国非双一流本科2018届毕业五年后(86%。毕业生关键核心能力及知识达成整体较好,各项知识的达成度均在91%及以上,可以较好地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6.2学生毕业与就业

2023-2024学年,学校应届本科生7141人,毕业6724人、授予学士学位6645人,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分别为94.16%93.05%

学校始终坚持把就业工作放在学校事业发展生命线的高度来看待,树立全过程就业工作意识,调动全力量参与就业工作。一是抓好统筹部署,促进高位推动。落实一把手工程,学校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督办,构建四级”“三全的工作格局。建立就业工作周报、月报制度,实施赛马比拼;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细则,将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挂钩,把毕业去向落实率作为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依据。学校制定出台《关于做好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2024届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的通知》,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二是抓好岗位挖掘,促进供需对接。深入开展访企拓岗,推进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提质增效,走访企业280余家,新增到校招聘单位400余家,拓展需求岗位9000余个。不断夯实校园市场,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根据需求每周二、四不定期开展各类集团性、行业性、区域性双选会57场,开展宣讲会473场,来校企业共计2360家,为毕业生提供岗位需求数13万多个。积极拓展基层就业空间,举办西部计划专场招募会、优秀毕业生事迹展示等,提升引导实效,2024年基层就业211人,占比2.34%三是抓好就业育人,促进精准指导。坚持把就业教育和就业引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家国情怀和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封闭培训,持续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授课内容,提升课程实效;精细化开展个体指导服务,常态化开展个体咨询和团队辅导,为2024届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咨询800余次,团队辅导120余次。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就2024年组织1.3万名学生报名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参赛人数位居重庆市高校首位,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四是抓好重点群体,促进暖心帮扶。建立校、院、系、班四级联动,按照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原则,落实帮扶责任,建立电子帮扶台账,动态更新帮扶进度。为特殊群体毕业生优先推荐岗位、优先安排见习实践,精准推送不少5个以上岗位信息,开展不低于5次的一对一指导。为家庭经济困难、残疾毕业生发放不低于300元的校级求职补贴,2024届受惠毕业生463人,发放金额14万元。深入实施宏志助航计划,激发就业困难群体求职就业内生动力,20232024年累计培训校内外学生1270人,特殊群体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超全市平均去向落实率3.1个百分点。五是抓好校友资源,促进渠道拓展。依托人力资源专业优势,整合人力资源战线校友资源,成立重庆理工大学人力资源行业校友分会,拟选聘100名校外实践导师,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岗位信息、就业指导、实习实训、职业规划等校外指导服务。依托校友会各学院、各行业分会,广泛收集关联企业招聘信息,持续举办校友企业专场双选会,2024年到会校友企业81家,提供岗位560余个。发挥校友朋辈引领,通过校友就业指导讲座、校友朋辈导师、就业升学经验分享等系列活动,引导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六是抓好数据分析,促进就业反馈。精准统计毕业生就业去向,从严从实开展学院核查、学校抽查、毕业生核验以及全覆盖短信核查的监督核查机制。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短期调研、毕业生发展情况中长期调研、用人单位调研,编制《毕业生质量报告》《分学院毕业生质量报告》,汲取各方意见建议,建立健全就业工作持续改进机制。整合招生录取、毕业生派遣、智慧就业平台以及问卷调查等基础数据,建立评价模型,编制《本科招生就业联动分析报告》,为深化专业建设,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截至20248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5770人。本届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的3685人,占63.86%。升学1151人,占19.95%,其中出国(境)留学63人,占升学总数的5.47%。学校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批发和零售业和建筑业、电力相关行业等行业。从毕业生就业区域和就业单位性质看,西南地区、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区域,其中重庆市内就业54.78%;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吸纳了44.35%的本科毕业生。

6.3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成就

根据第三方机构2024年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善于学习,爱岗敬业,具有良好创新钻研意识,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满意度为94.8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表现的满意度为92.42%

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各层次各类型学生逾17万。毕业生分赴全国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涌现了大批的杰出人才,如原重庆市政府副市长、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情林;枪械专家牟正国;原九洲集团董事长张正贵;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究员、学术带头人,为我国的洲际导弹试验和同步卫星发射试验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获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黎孝纯;阅兵仪式上全新亮相的山猫全地形突击车总设计师陈劲等。

目前学校已成立了加拿大境外校友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23个地方校友分会;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理学院等14个学院分会;汽车行业校友分会、创业校友分会、人力资源行业校友分会等3个行业校友分会。各地校友、校友分会积极服务母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为国家尤其是重庆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学校八十周年校庆中,校友们以母校80周年校庆为契机,感恩母校的培养和教育,积极支持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如丸美(中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孙怀庆捐献800万元设立丸美基金;狼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立捐献800万元设立狼卜基金;百利威现代仓储物流公司总经理霍建民捐赠士继征途画卷和三亭一廊校园景观建筑等。

7工作特色和主要经验

7.1联动四个课堂,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学校传承红色基因,秉承首任校长李承干先生值得吾人尽力而为者,唯有教育的办学情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打造融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于一体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构建重理工特色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强化第一课堂,以理服人,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一是抓谋划、强统筹,构建长效化机制。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主要领导三带头,形成全校联动协同工作机制。二是抓内容、强支撑,突出特色化发展。编制《重庆市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选编》,构建马院+”思政建设共同体,设立一院一品专项。三是抓教研、强示范,打造专家化队伍。激励思政课教师投入教研教改,深入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案例库打造、教学方法研讨及教学效果评价探索。

活跃第二课堂,以文化人,打好红色文化认同牌一是抓资源整合,夯实文化载体。打造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校史文化展厅、兵工文化广场,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二是抓教育引导,把牢思想方向。把握每次典礼仪式,上好大思政课,设立红岩文化月,构建六个一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三是抓精神转化,强化奋斗志向。创设《我的信仰必修课》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原创话剧、小品《余祖胜》、舞台剧《黎明的召唤》《士继门》,让舞台变为讲台。

延展第三课堂,以行感人,铸造社会实践大熔炉一是开展红色研学,感悟初心使命。组织学生赴市内外革命圣地开展红色研学,打造寻迹红岩精神线路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二是发力创新创业,逐梦青春舞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引导青年学子敢闯会创,在习近平总书记给红旅活动学生回信五周年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三是提升综合素质,担负青年使命。发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每年暑期组建100余支市级重点团队、专项团队等,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抢占第四课堂,以网聚人,构建网络空间新生态一是善用新形式,拓展网络思政育人格局。聚焦青年、吸引青年,学生录制的抗快板、战手语舞等被学习强国平台推送,网络点击浏览量达100万余次。二是活用融媒体,打造网络思政育人引擎。通过报刊台网微端屏共同发力,开展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的主题育人活动。三是巧用新技术,提升网络思政育人实效。推出红色云课堂系列慕课,打造思政微课,推出师生、校友、校史等系列宣传200余期。

近年来,学校获批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建设共同体示范点、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高校精品文化巡展巡演项目、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金奖,相关工作入选2022年全市高校党建十大新闻

7.2打造学缘式产才融合新模式,培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打造集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协同育人学缘式融合新模式,培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聚焦科技创新,面向大问题,培育大人才学校坚持向最高处攀登、向最深处钻孔、向主战场进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集力量进行原始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石晓辉教授为代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先进试验检测技术与装备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开展了长达20多年的持续攻关研究,突破了一系列的技术壁垒,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动系统试验关键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二十年磨一,以学校自主培养的国家杰青刘小康教授为代表的时栅团队基于我国精密测量技术发展现状,根据时空转换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以时间测量空间这一重要学术思想,并由此诞生了一把原创于中国的精密尺子”——时栅技术,实现了我国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的自主可控。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发展,时栅技术已发展成为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的标志性、首创性成果,被誉为中国精度

目前,学校培育和汇聚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国际著名数学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300余人次。

聚焦成果转化,孵化大企业,支撑大产业学校聚焦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前端概念验证、中端中试、末端产业化,先后打造了1.9万平方米的国家大学科技园、6万平方米的加速器园区和10万平方米服务企业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园,并与九龙坡区、巴南区打造清研理工创业谷、极速超越创客空间等2个专业化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及团队238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部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优势,通过以股权为纽带建立学缘型合作关系,有效整合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社会资本、创业基金、研发团队或成果所有人等多方资源,搭建了以技术为核心、以空间为载体、以资本为抓手、以服务为支撑的四轮驱动创新服务模式,形成全要素赋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近年来,相关成果孵化了10余家科技公司和1个智能制造产业园,为吉利、长安、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公司提供服务,年产值超过6亿元。2021年,学校以纳米时栅37项专利作价入股,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联合成立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形成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催生出新的产业生态群。在科技部发布的单个项目转化榜单中位列全国第7,入选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案例

聚焦人才培养,反哺大教学,造就大能力学校与孵化企业先后共建教育部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重庆市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学院,针对不同产业工程师岗位能力需求特点,践行差异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确保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成骨干。教育部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主线,学校和企业共同重构专业知识体系、设计前瞻性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制课程,共建专业课程资源库,以企业真实工程问题为牵引,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打造学生科技创新梦工场,突破学科、学院壁垒,建立车辆+计算机+电子+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体系。重庆市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学院围绕高端制造装备器件、部件、系统和装备全产业链,面向未来高端装备制造发展需求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院士、杰青领衔的高水平师资团队,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平台,探索基于项目的动态教学模式,将国家级科研课题转化成教学资源,毕业设计直接对接关键技术研发课题,塑造学生科研攻关能力与未来技术视野。

我校士继巴哈车队在202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中斩获操控赛项目本科组全国第一名,总成绩获本科组全国二等奖。我校参赛作品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一等奖作品数量和获奖总数量均居市属高校第一,作品基于后翅航向进行转向的仿生蝴蝶成为唯一获邀参加决赛闭幕式表演的作品。毕业生创立的乐知行科技公司所开发的产品畅销50余所高校,短短2年时间已成为全国智能汽车新工科教育知名企业。

7.3探索科教融汇育人新模式,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

学校抓住重庆市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契机,充分发挥学校刘小康教授团队20年如一日在纳米时栅测量技术方面的深厚研究积淀,提出了原创性学术思想,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纳米精度时栅测量理论体系,解决了高档数控机床和绝密战略武器的高精度位置检测难题,实现了我国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自主可控。聚焦量子传感和原子、近原子尺度制造等未来科技领域革命性与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以大科学装置+国家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人才培养四合一融合平台为支撑,以一流科学家创新团队师资为引领,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探索革命性创新技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一是以现有大师培育未来大师。在现有国家杰青团队基础上,引进日本高伟院士、爱尔兰房丰洲院士等一流科学家充实大师队伍,实行一生一导一案一题,有组织引导学生加入导师科研团队、参与课题攻关,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面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培育跨学科研究能力。二是以重大成果转化特色教学资源。将量子传感和原子制造等领域的原始创新方法转化为微观尺度下量子调控及增强机理探索”“功能微纳结构界面多尺度耦合力学行为机理等系列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库,有机融入科研项目训练等拔尖人才培养各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三是以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引领育人平台升级。机械测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筹)被列入重庆市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第68号重点建设项目,筹建百平米级恒温恒湿洁净间获市政府1亿元资助,加速量子精密传感、超快激光原子尺度制造等技术突破与装备形成,进一步推动量子传感与原子尺度制造等领域的软硬件育人条件建设。目前已遴选32名学生进入智能感知菁英班,参与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该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进行了广泛报道,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时任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市委书记袁家军、市长胡衡华、市委副书记李明清、市教育工委书记刘宴兵等领导莅临指导并高度评价。学校将继续把握新工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建设内涵,着力培养高端制造装备产业方面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人才,推动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

8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8.1教育数字化转型步伐急需加快

主要问题: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加强教学内容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推动智慧教学建设已刻不容缓。学校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新兴技术,全面推进教育数智化转型方面有待进一步加速推进。

原因分析:一是学校在数字化转型所必需的智能新基建方面部署不够充分。二是教师对数字化转型所必备的教学新理念理解不够彻底应用不够深入。

解决措施:一是继续加快推动畅学重理工第二期建设,坚持应用为王以人为本的理念,联合政府、学校、产业等力量,持续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践等教育核心要素的数字化转型与体系化创新,不断建立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和管理模式变革的数字教育生态。二是继续强化开展士继教学大讲坛各种活动,开展分类、分层教学培训,建设通用、专项培训体系,提供个性化政策支持和专项培育保障;开展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系列主题讲座或工作坊,鼓励青年教师基于学生学习规律开展个性化教学,面向全体教师开展数字素养测评,针对不同需求开展专题培训。

8.2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急需提升

主要问题: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愈发重要。学校在各项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中获得高质量高水平奖项不足或不可持续。

原因分析:一是各类实践创新平台功能发挥不足二是各级竞赛活动体系不全三是各类实践创新品牌不亮。

解决措施:一是搭建多元平台,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健全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以赛促改 以赛促建机制,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推动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充分利用好科技创新工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及各类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搭建课内实践项目训练综合创新成果孵化初步创业全链条创新创业实践多元平台矩阵,使学生人人有出彩机会。二是构建多级竞赛,推动教师将学科新进展、科研新成果、产业新技术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围绕企业真实难题、科研真实问题、社会真实需求、国家重大需求,设置本科四年不断线贯穿式动态竞赛项目库,常态开展课程赛、专业赛、学院赛、校级赛。积极组织各类竞赛校内选拔赛,全力支持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竞赛,主动承办市级及以上有关竞赛。构建课程赛-专业赛-学院赛-校级赛-市级赛-全国赛进阶式多级竞赛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三是创建多样品牌,不断完善赛制和组织模式,推动传统竞赛升级提档,参与人数更多、项目范围更大、育人效果更好;围绕学科专业新变化、人才培养新要求、学生成长新期待,举办新的竞赛精准育人;创建一部门一活动 一学院一标杆 一专业一特色繁花式多样品牌赛事集群,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支撑学生个性发展。



重庆理工大学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支撑数据


1 2023-2024学年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全日制在校生数(人)

普通本科生

26221

普通专科生

0

硕士研究生

5700

留学生

53

 

31974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82.01


2-1 2023-2024学年学校教师数量及结构一览表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人)

比例(%

数量(人)

比例(%

总计

2048

/

455

/

职称

正高级

358

17.48

86

18.90

副高级

655

31.98

158

34.73

中级

980

47.85

90

19.78

初级及其他

55

2.69

121

26.59

最高学位

博士

1218

59.47

143

31.43

硕士

565

27.59

194

42.64

学士及其他

265

12.94

118

25.93

年龄

35岁以下

394

19.24

55

12.09

35-44

833

40.67

166

36.48

45-54

620

30.27

150

32.97

55岁以上

201

9.82

84

18.46



2-2 2023-2024学年各专业教师数量及结构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教师

数量(人)

职称

最高学位

年龄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初级及其他

博士

硕士

学士及其他

35岁及以下

36-45

46-55

56岁以上

1

金融数学

19

9

0

10

0

18

1

0

4

4

6

5

2

应用物理学

15

2

5

8

0

13

2

0

7

4

4

0

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23

6

12

5

0

20

2

1

5

9

6

3

4

信息与计算科学

42

7

17

18

0

33

9

0

5

19

9

9

5

应用统计学

27

8

4

15

0

21

6

0

9

9

8

1

6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7

1

3

3

0

4

3

0

1

3

2

1

7

数学与应用数学

8

2

2

4

0

8

0

0

2

3

2

1

8

经济学

12

3

3

6

0

9

3

0

4

4

4

0

9

金融学

28

6

9

11

2

15

4

9

3

6

13

6

10

国际经济与贸易

12

1

6

5

0

7

4

1

2

2

6

2

11

金融工程

14

2

6

5

1

10

4

0

4

4

5

1

12

数字经济

5

1

2

2

0

4

1

0

1

1

3

0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6

12

24

20

0

37

17

2

5

27

17

7

1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

0

5

4

0

0

9

0

0

2

4

3

15

物联网工程

20

3

6

11

0

13

7

0

1

8

8

3

16

网络工程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7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12

1

3

8

0

5

7

0

1

4

6

1

18

车辆工程

39

15

18

5

1

34

5

0

1

21

14

3

19

汽车服务工程

19

3

6

10

0

14

5

0

5

8

5

1

20

装甲车辆工程

7

1

4

2

0

5

2

0

1

4

1

1

21

能源与动力工程

23

3

10

10

0

18

5

0

6

9

5

3

22

工业设计

12

1

7

4

0

6

6

0

1

6

4

1

23

产品设计

5

0

1

3

1

0

2

3

0

4

1

0

24

智能车辆工程

14

2

6

6

0

14

0

0

2

10

0

2

25

会计学

55

8

17

28

2

36

16

3

13

21

18

3

26

审计学

12

4

4

4

0

8

3

1

2

4

4

2

27

财务管理

22

5

11

6

0

13

9

0

1

6

14

1

28

自动化

20

3

7

10

0

14

5

1

3

8

5

4

29

电子信息工程

34

15

11

8

0

24

10

0

3

10

10

11

3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9

15

15

18

1

38

11

0

4

28

13

4

31

通信工程

19

2

9

8

0

9

8

2

2

9

6

2

32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1

5

6

10

0

19

2

0

5

13

1

2

33

人力资源管理

24

6

7

11

0

12

9

3

3

6

10

5

34

市场营销

19

5

8

6

0

13

3

3

3

5

9

2

35

劳动与社会保障

15

3

2

10

0

10

5

0

2

6

5

2

36

旅游管理

15

4

3

7

1

7

8

0

1

5

8

1

37

土地资源管理

15

3

9

3

0

12

2

1

0

6

7

2

38

广告学

16

1

4

7

4

6

9

1

5

6

3

2

39

工商管理

23

4

8

11

0

15

6

2

4

5

12

2

40

物流管理

20

7

8

5

0

16

3

1

2

8

8

2

41

行政管理

12

2

5

5

0

9

2

1

2

6

3

1

4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4

10

16

8

0

27

6

1

6

16

8

4

43

材料科学与工程

55

14

21

20

0

48

5

2

8

29

15

3

4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8

4

7

7

0

17

1

0

4

10

4

0

45

焊接技术与工程

15

5

7

3

0

11

3

1

2

5

8

0

46

制药工程

47

9

8

30

0

25

19

3

9

25

10

3

47

生物医学工程

30

4

18

8

0

19

11

0

3

13

12

2

48

药学

39

6

7

25

1

19

20

0

17

15

6

1

49

生物制药

45

7

8

30

0

17

28

0

18

14

13

0

50

生物工程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1

英语

20

2

7

9

2

6

10

4

0

11

7

2

52

汉语国际教育

14

2

4

8

0

7

6

1

1

3

8

2

53

商务英语

14

0

3

11

0

4

10

0

4

6

3

1

5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61

21

23

17

0

38

20

3

7

23

19

12

55

机械电子工程

34

10

13

11

0

27

6

1

4

15

12

3

56

测控技术与仪器

22

7

11

4

0

18

4

0

4

8

8

2

57

工业工程

20

3

7

10

0

14

6

0

6

7

4

3

58

机器人工程

21

6

9

6

0

19

2

0

1

12

5

3

59

智能制造工程

13

4

2

7

0

13

0

0

4

3

5

1

60

化学工程与工艺

45

14

17

14

0

38

4

3

2

22

17

4

6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23

4

8

11

0

22

1

0

6

10

6

1

62

应用化学

24

9

7

8

0

22

2

0

3

9

10

2

63

知识产权

33

4

12

17

0

32

1

0

8

15

9

1

64

社会工作

14

1

2

10

1

7

7

0

1

10

2

1

65

电子商务及法律

16

1

5

10

0

14

2

0

0

11

5

0

66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2

1

4

7

0

12

0

0

2

4

6

0

6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68

软件工程

32

5

6

19

2

19

11

2

1

15

13

3

69

智能科学与技术

12

3

3

6

0

11

1

0

2

6

3

1

70

人工智能

13

1

5

7

0

9

4

0

4

6

2

1

71

储能科学与工程

8

0

2

6

0

8

0

0

6

2

0

0



3 2023-2024学年专业设置情况

全校本科专业总数

71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58

当年新增专业名单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字经济

暂停招生专业名单

金融数学、应用物理学、经济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产品设计、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工业工程、机器人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


4-1 2023-2024学年学校生师比

在校生数(人)

普通本科生

26221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5700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825

留学生

53

成人业余本专科生

2

成人函授本专科生

9273

折合在校生数

37009.4

教师总数(人)

专任教师数

2048

外聘教师数

455

折合教师数

2275.50

折合在校生生师比

16.26:1

全日制在校生与专任教师之比

15.61:1


4-2 2023-2024学年各专业生师比

序号

专业名称

本科生人数(人)

教师总数(人)

生师比

1

金融数学

209

19

11

2

应用物理学

133

15

8.87

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298

23

12.96

4

信息与计算科学

289

42

6.88

5

应用统计学

293

27

10.85

6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140

7

20

7

数学与应用数学

74

8

9.25

8

经济学

194

12

16.17

9

金融学

660

28

23.57

10

国际经济与贸易

241

12

20.08

11

金融工程

284

14

20.29

12

数字经济

68

5

13.6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270

56

22.68

1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22

9

24.67

15

物联网工程

444

20

22.2

16

网络工程

0

0

0

17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303

12

25.25

18

车辆工程

873

39

22.38

19

汽车服务工程

496

19

26.11

20

装甲车辆工程

181

7

25.86

21

能源与动力工程

285

23

12.39

22

工业设计

270

12

22.5

23

产品设计

93

5

18.6

24

智能车辆工程

369

14

26.36

25

会计学

1155

55

21

26

审计学

300

12

25

27

财务管理

380

22

17.27

28

自动化

533

20

26.65

29

电子信息工程

722

34

21.24

3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898

49

18.33

31

通信工程

457

19

24.05

32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436

21

20.76

33

人力资源管理

379

24

15.79

34

市场营销

247

19

13

35

劳动与社会保障

331

15

22.07

36

旅游管理

308

15

20.53

37

土地资源管理

158

15

10.53

38

广告学

287

16

17.94

39

工商管理

380

23

16.52

40

物流管理

407

20

20.35

41

行政管理

196

12

16.33

4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658

34

19.35

43

材料科学与工程

488

55

8.87

4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367

18

20.39

45

焊接技术与工程

336

15

22.4

46

制药工程

349

47

7.43

47

生物医学工程

283

30

9.43

48

药学

509

39

13.05

49

生物制药

288

45

6.4

50

生物工程

0

0

0

51

英语

289

20

14.45

52

汉语国际教育

277

14

19.79

53

商务英语

244

14

17.43

5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750

61

12.3

55

机械电子工程

794

34

23.35

56

测控技术与仪器

372

22

16.91

57

工业工程

239

20

11.95

58

机器人工程

220

21

10.48

59

智能制造工程

286

13

22

60

化学工程与工艺

530

45

11.78

6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273

23

11.87

62

应用化学

354

24

14.75

63

知识产权

517

33

15.67

64

社会工作

268

14

19.14

65

电子商务及法律

383

16

23.94

66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97

12

24.75

6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

0

0

68

软件工程

858

32

26.81

69

智能科学与技术

289

12

24.08

70

人工智能

301

13

23.15

71

储能科学与工程

143

8

17.88


5 2023-2024学年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71056.63

折合在校生数(人)

37009.4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生)

19199.62


6 2023-2024学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71056.63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6899.35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占比例(%

10.75


7 2023-2024学年生均纸质图书

纸质图书总数(万册)

263.38

折合在校生数(人)

37009.4

生均纸质图书(册/生)

71.17


8 2023-2024学年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册数

电子图书(册)

1917000

电子期刊(册)

1093000


9-1 2023-2024学年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万㎡)

57.83

全日制在校生数(人)

31974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

18.09


9-2 2023-2024学年生均实验室面积

实验室总面积(万㎡)

7.61

全日制本科生数(人)

26221

生均实验室面积(㎡/生)

2.90



10 2023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万元)

9622.64

折合在校生数(人)

37009.4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生)

2600.05


11 2023年本科教学经费支出情况

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万元)

9622.64

教学改革经费支出(万元)

920.63

专业建设经费支出(万元)

1702.32

实践教学经费支出(万元)

1882.26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项建设经费支出(万元)

232.51

其他教学专项经费支出(万元)

1461


12 2023年生均本科实验经费

本科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万元)

1517.43

全日制本科生数(人)

26221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生)

578.71


13 2023年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本科实习经费(万元)

364.83

全日制本科生数(人)

26221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生)

139.14


14 2023-2024学年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序号

教学单位

开设课程门数

1

车辆工程学院

153

2

机械工程学院

168

3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18

4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168

5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143

6

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123

7

化学化工学院

130

8

理学院

151

9

两江人工智能学院

116

10

会计学院

108

11

管理学院

312

12

经济金融学院

112

13

马克思主义学院

23

14

重庆知识产权学院

109

15

外国语学院

141

16

体育教学部

48

17

两江国际学院

29

18

应用技术学院

216

19

工程训练与经管实验中心

6


15-1 2023-2024学年各学科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学科门类

总学分

实践教学学分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工学

6241.5

2088.5

33.46

理学

851.5

303.5

35.64

经济学

829

258.5

31.18

管理学

2640.5

808.5

30.62

法学

329

90

27.36

文学

661

206.5

31.24

艺术学

165

81

49.09

医学

173

61

35.26


15-2 2023-2024学年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序号

专业名称

总学分

实践教学学分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1

金融数学

164

55

33.54

2

应用物理学

168

51

30.36

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173

63.5

36.71

4

信息与计算科学

169

66

39.05

5

应用统计学

170

58.5

34.41

6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170

56.5

33.24

7

数学与应用数学

169.5

68.5

40.41

8

经济学

165

45

27.27

9

金融学

165

59

35.76

10

国际经济与贸易

165

45

27.27

11

金融工程

170

54.5

32.06

12

数字经济

165

45.5

27.58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72

62.5

36.34

1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67

63.5

38.02

15

物联网工程

175

68.5

39.14

16

网络工程

171.5

73.5

42.86

17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163

59.5

36.5

18

车辆工程

175

56

32

19

汽车服务工程

175

56.5

32.29

20

装甲车辆工程

175

53

30.29

21

能源与动力工程

175

56

32

22

工业设计

174

68.5

39.37

23

产品设计

165

81

49.09

24

智能车辆工程

170

52

30.59

25

会计学

165.5

48.5

29.31

26

审计学

165

49.5

30

27

财务管理

165

48.5

29.39

28

自动化

175

55.5

31.71

29

电子信息工程

175

56.5

32.29

3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75

54.5

31.14

31

通信工程

175

55.5

31.71

32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175

57.5

32.86

33

人力资源管理

164

45

27.44

34

市场营销

165

39

23.64

35

劳动与社会保障

165.5

53

32.02

36

旅游管理

165

62

37.58

37

土地资源管理

164

52

31.71

38

广告学

165

51.5

31.21

39

工商管理

165

51

30.91

40

物流管理

165

44.5

26.97

41

行政管理

165

44

26.67

4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73

59.5

34.39

43

材料科学与工程

175

57.5

32.86

4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71

57.5

33.63

45

焊接技术与工程

173.5

55.5

31.99

46

制药工程

170

54.5

32.06

47

生物医学工程

170

54.5

32.06

48

药学

173

61

35.26

49

生物制药

170

55.5

32.65

50

生物工程

-

-

-

51

英语

165

59

35.76

52

汉语国际教育

166

48.5

29.22

53

商务英语

165

47.5

28.79

5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75

57.5

32.86

55

机械电子工程

175

55.5

31.71

56

测控技术与仪器

175

57

32.57

57

工业工程

166.5

55.5

33.33

58

机器人工程

175

56.5

32.29

59

智能制造工程

174.5

54

30.95

60

化学工程与工艺

175

54

30.86

6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75

56

32

62

应用化学

175

59.5

34

63

知识产权

164

47

28.66

64

社会工作

165

43

26.06

65

电子商务及法律

165

47.5

28.79

66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74

61

35.06

6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168

61.5

36.61

68

软件工程

174

61

35.06

69

智能科学与技术

174

59

33.91

70

人工智能

174

60.5

34.77

71

储能科学与工程

170

54.5

32.06


16-1 2023-2024学年各学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学科门类

总学分

选修课学分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工学

6241.5

1005

16.10

理学

851.5

134.5

15.80

经济学

829

155.5

18.76

管理学

2640.5

461.5

17.48

法学

329

59

17.93

文学

661

90

13.62

艺术学

165

29

17.58

医学

173

33.5

19.36


16-2 2023-2024学年各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序号

专业名称

总学分

选修课学分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1

金融数学

164

26

15.85

2

应用物理学

168

29.5

17.56

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173

27.5

15.90

4

信息与计算科学

169

26

15.38

5

应用统计学

170

26

15.29

6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170

30

17.65

7

数学与应用数学

169.5

26

15.34

8

经济学

165

32

19.39

9

金融学

165

32.5

19.70

10

国际经济与贸易

165

32.5

19.70

11

金融工程

170

32.5

19.12

12

数字经济

165

33

20.00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72

32

18.60

1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67

30

17.96

15

物联网工程

175

28

16.00

16

网络工程

171.5

28

16.33

17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163

30

18.40

18

车辆工程

175

26

14.86

19

汽车服务工程

175

26

14.86

20

装甲车辆工程

175

26

14.86

21

能源与动力工程

175

26

14.86

22

工业设计

174

26

14.94

23

产品设计

165

29

17.58

24

智能车辆工程

170

26.5

15.59

25

会计学

165.5

26

15.71

26

审计学

165

26

15.76

27

财务管理

165

26

15.76

28

自动化

175

28

16.00

29

电子信息工程

175

31.5

18.00

3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75

30

17.14

31

通信工程

175

31

17.71

32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175

29.5

16.86

33

人力资源管理

164

29.5

17.99

34

市场营销

165

26

15.76

35

劳动与社会保障

165.5

27

16.31

36

旅游管理

165

26

15.76

37

土地资源管理

164

30.5

18.60

38

广告学

165

28

16.97

39

工商管理

165

33

20.00

40

物流管理

165

33

20.00

41

行政管理

165

32

19.39

4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73

32

18.50

43

材料科学与工程

175

30.5

17.43

4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71

28

16.37

45

焊接技术与工程

173.5

26

14.99

46

制药工程

170

26

15.29

47

生物医学工程

170

33

19.41

48

药学

173

33.5

19.36

49

生物制药

170

28.5

16.76

50

生物工程

-

-

-

51

英语

165

25

15.15

52

汉语国际教育

166

19

11.45

53

商务英语

165

18

10.91

5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75

26

14.86

55

机械电子工程

175

26

14.86

56

测控技术与仪器

175

26

14.86

57

工业工程

166.5

27.5

16.52

58

机器人工程

175

26

14.86

59

智能制造工程

174.5

26

14.90

60

化学工程与工艺

175

27

15.43

6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75

26

14.86

62

应用化学

175

27

15.43

63

知识产权

164

30

18.29

64

社会工作

165

29

17.58

65

电子商务及法律

165

26

15.76

66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74

27.5

15.80

6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168

28

16.67

68

软件工程

174

27.5

15.80

69

智能科学与技术

174

27.5

15.80

70

人工智能

174

27.5

15.80

71

储能科学与工程

170

28

16.47


17-1 2023-2024学年全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教授总数(人)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数(人)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

教授总数比例(%

312

309

99.04


17-2 2023-2024学年各专业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序号

专业名称

教授总数(人)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数(人)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1

金融数学

8

8

100.00

2

应用物理学

2

2

100.00

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5

5

100.00

4

信息与计算科学

7

7

100.00

5

应用统计学

9

9

100.00

6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1

1

100.00

7

数学与应用数学

2

2

100.00

8

经济学

3

3

100.00

9

金融学

6

6

100.00

10

国际经济与贸易

2

2

100.00

11

金融工程

2

2

100.00

12

数字经济

1

1

100.00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

11

100.00

1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

2

100.00

15

物联网工程

3

3

100.00

16

网络工程

0

0

0.00

17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0

0

0.00

18

车辆工程

16

16

100.00

19

汽车服务工程

3

3

100.00

20

装甲车辆工程

0

0

0.00

21

能源与动力工程

3

3

100.00

22

工业设计

0

0

0.00

23

产品设计

0

0

0.00

24

智能车辆工程

1

1

100.00

25

会计学

11

11

100.00

26

审计学

3

3

100.00

27

财务管理

5

5

100.00

28

自动化

3

3

100.00

29

电子信息工程

12

12

100.00

3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2

11

91.67

31

通信工程

2

2

100.00

32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6

5

83.33

33

人力资源管理

4

4

100.00

34

市场营销

5

5

100.00

35

劳动与社会保障

3

3

100.00

36

旅游管理

4

4

100.00

37

土地资源管理

1

1

100.00

38

广告学

1

1

100.00

39

工商管理

8

8

100.00

40

物流管理

6

6

100.00

41

行政管理

1

1

100.00

4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8

8

100.00

43

材料科学与工程

12

12

100.00

4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3

3

100.00

45

焊接技术与工程

5

5

100.00

46

制药工程

7

7

100.00

47

生物医学工程

3

3

100.00

48

药学

3

3

100.00

49

生物制药

4

4

100.00

50

生物工程

-

-

-

51

英语

2

2

100.00

52

汉语国际教育

2

2

100.00

53

商务英语

0

0

0.00

5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8

18

100.00

55

机械电子工程

8

8

100.00

56

测控技术与仪器

3

3

100.00

57

工业工程

1

1

100.00

58

机器人工程

3

2

66.67

59

智能制造工程

3

3

100.00

60

化学工程与工艺

10

10

100.00

6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4

4

100.00

62

应用化学

5

5

100.00

63

知识产权

4

4

100.00

64

社会工作

1

1

100.00

65

电子商务及法律

1

1

100.00

66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

1

100.00

6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

0

0.00

68

软件工程

5

5

100.00

69

智能科学与技术

3

3

100.00

70

人工智能

1

1

100.00

71

储能科学与工程

0

0

0.00



18-1 2023-2024学年全校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课程总数(门次)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数(门次)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

总门次数的比例(%

6951

870

12.52


18-2 2023-2024年各专业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序号

专业名称

课程总数

(门次)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数(门次)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1

金融数学

41

15

36.59

2

应用物理学

29

16

55.17

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31

9

29.03

4

信息与计算科学

37

17

45.95

5

应用统计学

32

14

43.75

6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3

0

0.00

7

数学与应用数学

0

0

0.00

8

经济学

33

8

24.24

9

金融学

75

9

12.00

10

国际经济与贸易

34

11

32.35

11

金融工程

37

9

24.32

12

数字经济

0

0

0.00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44

25

17.36

1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9

1

2.56

15

物联网工程

50

2

4.00

16

网络工程

4

0

0.00

17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39

2

5.13

18

车辆工程

126

38

30.16

19

汽车服务工程

101

16

15.84

20

装甲车辆工程

38

6

15.79

21

能源与动力工程

42

8

19.05

22

工业设计

49

3

6.12

23

产品设计

40

2

5.00

24

智能车辆工程

16

3

18.75

25

会计学

170

25

14.71

26

审计学

50

9

18.00

27

财务管理

80

11

13.75

28

自动化

57

5

8.77

29

电子信息工程

69

20

28.99

3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1

29

28.71

31

通信工程

55

9

16.36

32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62

11

17.74

33

人力资源管理

54

6

11.11

34

市场营销

47

10

21.28

35

劳动与社会保障

42

11

26.19

36

旅游管理

47

9

19.15

37

土地资源管理

39

3

7.69

38

广告学

53

2

3.77

39

工商管理

38

9

23.68

40

物流管理

55

17

30.91

41

行政管理

40

0

0.00

4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79

23

29.11

43

材料科学与工程

65

19

29.23

4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50

5

10.00

45

焊接技术与工程

44

18

40.91

46

制药工程

58

24

41.38

47

生物医学工程

36

8

22.22

48

药学

76

12

15.79

49

生物制药

39

15

38.46

50

生物工程

-

-

-

51

英语

73

4

5.48

52

汉语国际教育

50

6

12.00

53

商务英语

78

3

3.85

5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04

35

33.65

55

机械电子工程

99

21

21.21

56

测控技术与仪器

50

9

18.00

57

工业工程

37

8

21.62

58

机器人工程

40

10

25.00

59

智能制造工程

12

3

25.00

60

化学工程与工艺

89

26

29.21

6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41

10

24.39

62

应用化学

49

16

32.65

63

知识产权

63

13

20.63

64

社会工作

40

2

5.00

65

电子商务及法律

58

5

8.62

66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37

3

8.11

6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2

0

0.00

68

软件工程

86

14

16.28

69

智能科学与技术

35

2

5.71

70

人工智能

33

4

12.12

71

储能科学与工程

3

0

0.00


19 2023-2024学年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

序号

专业名称

实习实训基地名称

1

金融数学

北京干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第一创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北城天街)

重庆爱建证券火炬大道营业部

重庆芝诺大数据分析有限公司

2

应用物理学

四川绵阳长虹集团

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四川绵阳长虹集团

4

信息与计算科学

重庆芝诺大数据有限公司

5

应用统计学

传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源码时代重庆分校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重庆市大渡口区统计局

重庆市九龙坡区统计局

重庆芝诺大数据分析有限公司

重庆中公教育有限公司

6

经济学

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

重庆市九龙坡区统计局

7

金融学

西南证券公司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

重庆锐云科技有限公司

8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重庆润通动力制造有限公司

重庆万友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西部物流园

9

金融工程

安顺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中心营业部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珠江路证券营业部

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应用实践基地

芯云凌(重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一夫当关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芝诺大数据有限公司

1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北京华清远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春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芝诺大数据有限公司

12

物联网工程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中冶赛迪信息技术重庆有限公司

重庆长线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微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北京华清远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重庆春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芝诺大数据有限公司

14

车辆工程

湖北十堰实习基地(动力总成厂)

湖北襄阳实习基地

重庆长安望江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睿蓝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15

汽车服务工程

国际新能源-智能汽车(重庆)体验中心

湖北十堰实习基地(动力总成厂)

16

装甲车辆工程

湖北十堰实习基地(动力总成厂)

重庆长安望江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7

能源与动力工程

湖北十堰实习基地(动力总成厂)

18

工业设计

东风变速箱厂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傲雷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比阳产品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重庆索奇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同济汽车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宇海工业设计研究院

19

产品设计

重庆傲雷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比阳产品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索奇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同济汽车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宇海工业设计研究院

重庆悦设会展中心

20

会计学

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

学生课外训练基地

重庆财税通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重庆计通财税咨询有限公司

重庆君之舟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重庆科宝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莉莱食品有限公司

重庆千叶眼镜连锁有限公司

重庆双维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重庆西邻会计服务有限公司

重庆逸旭财务管理有限公司

重庆中畅税助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1

审计学

重庆内控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重庆中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22

财务管理

国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融资租赁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百臣土地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

重庆康华会计师事务所

重庆瑞泰资产清算服务有限公司

重庆天勤建设工程建造咨询有限公司

重庆银通佳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3

自动化

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24

电子信息工程

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中心)

芯云凌(重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芯旺微电子有限公司

2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重庆汇能达电子有限公司

重庆耐德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

重庆三峡水利发电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重庆市能源互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水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水电控制设备分公司

26

通信工程

重庆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

27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重庆传音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海康威视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重庆联叁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28

人力资源管理

东方鑫源集团有限公司(涪陵基地)

南方精典(重庆)人才服务有限公司

重庆德庄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29

市场营销

山姆会员商店(九龙坡店)

重庆军翔实业有限公司

重庆智眸星科技有限公司

30

劳动与社会保障

华南物资集团实习基地

重庆市巴南区花溪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习基地

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龙洲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习基地

重庆市巴南区人社局实习基地

重庆市江北区人社局实习基地

重庆市南岸区人社局实习基地

重庆市沙坪坝区新桥街道实习基地

31

旅游管理

中国锦江集团

32

土地资源管理

重庆华川土地房地产估价与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

33

广告学

华龙网集团上游新闻公司

人民网重庆公司

新华网重庆分公司

重庆超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重庆高戈广告有限公司

重庆嘉恒广告有限公司

重庆狼卜品牌策划有限公司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媒体中心

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

重庆市茶业集团

重庆重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34

工商管理

重庆山姆会员商店九龙坡店

重庆万友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35

物流管理

立体仓库实验室

物流操作实训实验室

学生课外训练基地

重庆华新物流有限公司

重庆嘉宏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36

行政管理

巴南区李家沱合建社区

花溪街道

新公教育

中交二航局二公司

37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湖北东铸科技有限公司

38

材料科学与工程

分析测试中心

惠伦晶体有限公司

重庆冠宇电池有限公司

重庆建川博物馆

重庆建设工业集团

重庆金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重庆锦晖陶瓷有限公司

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

重庆美利信有限公司

重庆唯美陶瓷有限公司

39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安道拓(重庆)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40

焊接技术与工程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联伟汽车零部件重庆有限公司

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有限公司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欧尚汽车工厂

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41

制药工程

太极集团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元汇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42

生物医学工程

重庆国际生物城有限公司

重庆极超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

重庆南方数控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重庆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

重庆中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43

药学

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

重庆市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市中医院

重庆市肿瘤医院

44

生物制药

北大医药重庆大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华兰生物工程重庆有限公司

45

英语

典雅小学

学术志

重庆华电翻译有限公司

重庆诺信对外贸易发展有限公司

重庆清华小学

重庆清华中学

46

汉语国际教育

心田花开教育集团

重庆清华小学

重庆清华中学

47

商务英语

典雅小学

重庆进出口商会

48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湖北方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49

机械电子工程

重庆理工大学湖北方得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50

测控技术与仪器

长虹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川仪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51

工业工程

东风商用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人因工程实验室

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物流与工业工程实验室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建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52

机器人工程

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重庆遨博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53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四川能投汇成培训

四川天华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亿隆涂料股份有限公司

54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四川空分厂

四川能投汇成培训

重庆江北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55

应用化学

蓝月亮有限公司

四川能投汇成培训

四川天华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

重庆药友制药责任有限公司

56

知识产权

北京市康达(重庆)律师事务所

涪陵区检察院

57

社会工作

巴南区光荣院

荣昌清江镇企航社工养老服务中心

重庆巴南企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重庆春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重庆仁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重庆市民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重庆卓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58

电子商务及法律

诺维奇(重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维沃移动通信(重庆)有限公司

重庆礼仪之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重庆领道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法院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

重庆猪八戒网络有限公司

59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北京千锋

重庆德勤

60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赛雷微(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基地

61

软件工程

传音公司实习基地

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应用实践基地

德勤公司实习基地

华清重庆软件实践基地

三傅软件创新工场

中软软件实践基地

重庆千锋科技实践基地

62

智能科学与技术

德勤华庆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哈工大乐聚机器人实践基地

华清远见教育科技集团

63

人工智能

鲲羽智控吉林科技有限公司

20 2023-2024学年全校及各专业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序号

专业名称

应届本科生数(人)

应届本科生

毕业人数(人)

应届本科生

毕业率(%

1

金融数学

76

70

92.11

2

应用物理学

75

72

96

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75

71

94.67

4

信息与计算科学

77

69

89.61

5

应用统计学

78

77

98.72

6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0

0

-

7

数学与应用数学

0

0

-

8

经济学

73

69

94.52

9

金融学

143

138

96.5

10

国际经济与贸易

64

61

95.31

11

金融工程

72

70

97.22

12

数字经济

0

0

-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97

389

97.98

1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79

77

97.47

15

物联网工程

78

62

79.49

16

网络工程

92

79

85.87

17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77

75

97.4

18

车辆工程

300

274

91.33

19

汽车服务工程

161

146

90.68

20

装甲车辆工程

27

20

74.07

21

能源与动力工程

61

58

95.08

22

工业设计

59

54

91.53

23

产品设计

27

26

96.3

24

智能车辆工程

0

0

-

25

会计学

348

344

98.85

26

审计学

73

72

98.63

27

财务管理

95

94

98.95

28

自动化

245

238

97.14

29

电子信息工程

165

159

96.36

3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32

221

95.26

31

通信工程

124

121

97.58

32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118

108

91.53

33

人力资源管理

136

136

100

34

市场营销

72

66

91.67

35

劳动与社会保障

55

55

100

36

旅游管理

70

63

90

37

土地资源管理

63

63

100

38

广告学

77

76

98.7

39

工商管理

109

109

100

40

物流管理

70

65

92.86

41

行政管理

71

66

92.96

4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77

167

94.35

43

材料科学与工程

139

129

92.81

4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01

90

89.11

45

焊接技术与工程

86

67

77.91

46

制药工程

109

96

88.07

47

生物医学工程

62

58

93.55

48

药学

128

126

98.44

49

生物制药

66

64

96.97

50

生物工程

0

0

-

51

英语

73

72

98.63

52

汉语国际教育

59

58

98.31

53

商务英语

64

63

98.44

5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74

242

88.32

55

机械电子工程

221

199

90.05

56

测控技术与仪器

68

65

95.59

57

工业工程

97

94

96.91

58

机器人工程

77

71

92.21

59

智能制造工程

0

0

-

60

化学工程与工艺

144

140

97.22

6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73

59

80.82

62

应用化学

75

75

100

63

知识产权

151

144

95.36

64

社会工作

60

54

90.00

65

电子商务及法律

70

68

97.14

66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81

76

93.83

6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83

74

89.16

68

软件工程

309

285

92.23

69

智能科学与技术

80

75

93.75

70

人工智能

0

0

-

71

储能科学与工程

0

0

-

全校

7141

6724

94.16


21 2023-2024学年全校及各专业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序号

专业名称

应届本科生数(人)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数(人)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1

金融数学

76

68

89.47

2

应用物理学

75

71

94.67

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75

69

92.00

4

信息与计算科学

77

69

89.61

5

应用统计学

78

76

97.44

6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0

0

-

7

数学与应用数学

0

0

-

8

经济学

73

69

94.52

9

金融学

143

137

95.80

10

国际经济与贸易

64

61

95.31

11

金融工程

72

70

97.22

12

数字经济

0

0

0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97

388

97.73

1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79

77

97.47

15

物联网工程

78

58

74.36

16

网络工程

92

78

84.78

17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77

75

97.40

18

车辆工程

300

272

90.67

19

汽车服务工程

161

143

88.82

20

装甲车辆工程

27

20

74.07

21

能源与动力工程

61

58

95.08

22

工业设计

59

54

91.53

23

产品设计

27

26

96.30

24

智能车辆工程

0

0

-

25

会计学

348

342

98.28

26

审计学

73

71

97.26

27

财务管理

95

94

98.95

28

自动化

245

236

96.33

29

电子信息工程

165

159

96.36

3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32

216

93.10

31

通信工程

124

118

95.16

32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118

106

89.83

33

人力资源管理

136

135

99.26

34

市场营销

72

66

91.67

35

劳动与社会保障

55

55

100

36

旅游管理

70

62

88.57

37

土地资源管理

63

63

100

38

广告学

77

75

97.40

39

工商管理

109

109

100

40

物流管理

70

65

92.86

41

行政管理

71

64

90.14

4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77

164

92.66

43

材料科学与工程

139

125

89.93

4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01

83

82.18

45

焊接技术与工程

86

62

72.09

46

制药工程

109

95

87.16

47

生物医学工程

62

57

91.94

48

药学

128

126

98.44

49

生物制药

66

64

96.97

50

生物工程

0

0

-

51

英语

73

72

98.63

52

汉语国际教育

59

58

98.31

53

商务英语

64

62

96.88

5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74

239

87.23

55

机械电子工程

221

196

88.69

56

测控技术与仪器

68

64

94.12

57

工业工程

97

94

96.91

58

机器人工程

77

70

90.91

59

智能制造工程

0

0

-

60

化学工程与工艺

144

139

96.53

6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73

58

79.45

62

应用化学

75

74

98.67

63

知识产权

151

144

95.36

64

社会工作

60

54

90.00

65

电子商务及法律

70

68

97.14

66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81

76

93.83

6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83

72

86.75

68

软件工程

309

282

91.26

69

智能科学与技术

80

72

90

70

人工智能

0

0

-

71

储能科学与工程

0

0

-

学校

7141

6645

93.05



22 2023-2024学年全校及各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序号

专业名称

应届本科毕业生数(人)

应届本科毕业生

初次就业数(人)

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1

金融数学

70

60

85.71

2

应用物理学

72

58

80.56

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71

63

88.73

4

信息与计算科学

69

55

79.71

5

应用统计学

77

56

72.73

6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0

0

-

7

数学与应用数学

0

0

-

8

经济学

69

61

88.41

9

金融学

138

109

78.99

10

国际经济与贸易

61

51

83.61

11

金融工程

70

59

84.29

12

数字经济

0

0

-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89

251

64.52

1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77

66

85.71

15

物联网工程

62

44

70.97

16

网络工程

79

62

78.48

17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75

64

85.33

18

车辆工程

274

257

93.80

19

汽车服务工程

146

125

85.62

20

装甲车辆工程

20

20

100

21

能源与动力工程

58

51

87.93

22

工业设计

54

41

75.93

23

产品设计

26

17

65.38

24

智能车辆工程

0

0

-

25

会计学

344

263

76.45

26

审计学

72

60

83.33

27

财务管理

94

81

86.17

28

自动化

238

182

76.47

29

电子信息工程

159

133

83.65

3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21

183

82.81

31

通信工程

121

101

83.47

32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108

98

90.74

33

人力资源管理

136

97

71.32

34

市场营销

66

55

83.33

35

劳动与社会保障

55

51

92.73

36

旅游管理

63

56

88.89

37

土地资源管理

63

52

82.54

38

广告学

76

69

90.79

39

工商管理

109

82

75.23

40

物流管理

65

52

80

41

行政管理

66

59

89.39

4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67

157

94.01

43

材料科学与工程

129

117

90.7

4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90

78

86.67

45

焊接技术与工程

67

61

91.04

46

制药工程

96

89

92.71

47

生物医学工程

58

52

89.66

48

药学

126

107

84.92

49

生物制药

64

60

93.75

50

生物工程

0

0

-

51

英语

72

61

84.72

52

汉语国际教育

58

47

81.03

53

商务英语

63

56

88.89

5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42

203

83.88

55

机械电子工程

199

168

84.42

56

测控技术与仪器

65

61

93.85

57

工业工程

94

89

94.68

58

机器人工程

71

53

74.65

59

智能制造工程

0

0

-

60

化学工程与工艺

140

119

85.00

6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59

54

91.53

62

应用化学

75

65

86.67

63

知识产权

144

113

78.47

64

社会工作

54

49

90.74

65

电子商务及法律

68

62

91.18

66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76

59

77.63

6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74

67

90.54

68

软件工程

285

166

58.25

69

智能科学与技术

75

63

84.00

70

人工智能

0

0

-

71

储能科学与工程

0

0

-

学校

6742

5520

82.09



23 2023年全校及各专业全日制本科生体质测试达标率

序号

专业(大类)名称

参加测试的全日制本科生数(人)

体质测试达标的全日制本科生数(人)

体质测试达标率(%

1

金融数学

255

238

93.33

2

应用物理学

194

178

91.75

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281

268

95.37

4

信息与计算科学

269

244

90.71

5

应用统计学

280

267

95.36

6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70

67

95.71

7

数学与应用数学

2

2

100

8

经济学

258

246

95.35

9

金融学

533

498

93.43

10

国际经济与贸易

223

211

94.62

11

金融工程

279

261

93.55

12

数字经济

0

0

-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280

1171

91.48

1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92

277

94.86

15

物联网工程

280

237

84.64

16

网络工程

79

73

92.41

17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297

278

93.60

18

车辆工程

878

782

89.07

19

汽车服务工程

631

535

84.79

20

装甲车辆工程

134

122

91.04

21

能源与动力工程

257

233

90.66

22

工业设计

250

222

88.8

23

产品设计

115

106

92.17

24

智能车辆工程

214

198

92.52

25

会计学

1141

1090

95.53

26

审计学

298

295

98.99

27

财务管理

383

367

95.82

28

自动化

564

453

80.32

29

电子信息工程

709

675

95.2

3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896

821

91.63

31

通信工程

440

423

96.14

32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409

359

87.78

33

人力资源管理

374

354

94.65

34

市场营销

231

219

94.81

35

劳动与社会保障

219

199

90.87

36

旅游管理

223

215

96.41

37

土地资源管理

213

200

93.90

38

广告学

272

260

95.59

39

工商管理

357

342

95.80

40

物流管理

312

296

94.87

41

行政管理

243

233

95.88

4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624

554

88.78

43

材料科学与工程

505

472

93.47

4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352

322

91.48

45

焊接技术与工程

300

273

91.00

46

制药工程

345

327

94.78

47

生物医学工程

258

236

91.47

48

药学

459

442

96.3

49

生物制药

276

265

96.01

50

生物工程

0

0

-

51

英语

278

264

94.96

52

汉语国际教育

259

250

96.53

53

商务英语

230

226

98.26

5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770

709

92.08

55

机械电子工程

764

701

91.75

56

测控技术与仪器

322

291

90.37

57

工业工程

324

302

93.21

58

机器人工程

275

243

88.36

59

智能制造工程

134

126

94.03

60

化学工程与工艺

519

494

95.18

6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265

233

87.92

62

应用化学

265

255

96.23

63

知识产权

367

341

92.92

64

社会工作

229

205

89.52

65

电子商务及法律

283

268

94.70

66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83

249

87.99

6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77

71

92.21

68

软件工程

892

752

84.3

69

智能科学与技术

282

245

86.88

70

人工智能

222

202

90.99

71

储能科学与工程

68

66

97.06

学校

24862

22899

92.10



关闭